
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令两国高校间合作如履薄冰。过去一年,至少有八所中美合办的大学院校终止合作或停止招生。从过去大量涌现到如今密集关闭,中美合作办学之路为何越走越窄,对在校学生和两国关系又带来什么影响?
高考成绩出炉后,18岁的上海考生陆宇(化名)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发贴文,征询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建议。但他收到最多的评论是:上交密院不是没了吗?
在中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网站上,上交密院的信息页面显示,这所中美合办院校的许可证有效期已从2027年延至2033年底,但当前状态为“停止招生”。
《联合早报》梳理教育部今年5月更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名单发现,包括上交密院在内,过去一年至少有八所中美合办院校终止合作或停止招生,占登记在册的41所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美合办学院的20%。
这八所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为主,不少中国合作方大学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或是因合作成果引发美国政府关注。
去年9月,美国众议院中共问题特设委员会公布一份长达113页的报告,点名批评多家中美合办院校,指这些合作项目将美国关键技术和专业知识转移到中国,用于为中国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科技进步。
当月,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伯克利大学分别宣布退出与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项目。
今年1月,密歇根大学(也称密西根大学)宣布终止与上海交大近20年的合作办学。到了5月,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在教育部监管网站的页面也显示“停止招生”。
至此,被外界视为中美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强强联手的“五朵金花”,只剩下浙江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的联合学院。然而,这所学院上个月也宣布停招计算机、动力工程和机械等多个热门理工科专业。
就连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合办院校,也没能避开政治压力。中共问题特设委员会主席穆勒纳(John Moolenaar)和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主席沃尔伯格(Tim Walberg),今年2月再向部分美国大学发函,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要求它们终止与中国大学合作。
沃尔伯格今年3月在个人网站发文称,奥克兰大学已承诺退出与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合作项目。5月28日,东密歇根大学宣布结束与两所广西高校——广西大学和北部湾大学的合作。
美国大学退出合作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专业被并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上交密院今年改用“浦江国际学院”名义招生;四川大学据报正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商谈合作。
相比之下,美国合作方为私立大学、人文学科比重较高的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目前仍在正常运作,但它们的前路也不平坦。
据杜克大学校报报道,昆山杜克大学合约将于2028年到期,但杜克校方尚未公开表态是否续约。今年5月,穆勒纳和沃尔伯格指控昆山杜克大学推动中国军事和科技发展,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同一时期,佛罗里达州参议员斯科特提出一项法案,限制联邦政府向与特定中国大学有关联的美国大学拨款,以防范“间谍活动和知识产权盗窃”。这项法案已在众议院通过。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兼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成为近年来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随中美科技战持续升温 学术教育领域加速脱钩
中美合办学院的发展历程,正是过去20年来两国关系变化的缩影。
2005年,美国提出中美两国是“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主张,双方在教育、经贸和外交等领域加强合作,大批合作办学项目应运而生。2006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领导人就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肯恩大学,见证中美合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
过去10年,随着中美关系的基调从合作转向竞争,合作办学热潮逐渐消退。2018年以来,中美科技战持续升温,围绕中国通过留学生和学者获取前沿科技、威胁美国安全与科技优势的论调甚嚣尘上,两国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加速脱钩。
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以打击经济间谍等为由,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调查,迫使大批华裔科研人员离美返华。过去两年,中美合作院校成为新的攻击对象。
去年1月,天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合作研发出全球首个功能性石墨烯半导体,2023年成立的中共问题特设委员会指控,这项技术将帮助中国突破美国对先进半导体的管制。
去年10月,上交密院的五名中国交换生自称在密歇根北部看流星雨时误入美国军事演习区域。他们因涉嫌间谍活动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审问,穆勒纳随即要求密歇根大学终止与上海交大合作,称这个联合学院正帮助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
曾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任教的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受访时直言,认为中美合办院校通过技术转让帮助中国军方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他说,特设委员会成员对中国并不了解,对中国问题持有某种偏见。“一切都被视为威胁,一切都与安全有关,一切都与军事有关。”
多数学院由中方主导运营 外教员工言论受严格管控
另一方面,多数中美合办学院由中方主导管理,课程内容和外教员工的言论受到更严格管控,这也对中美联合办学构成一定阻力。
美国高等教育内幕(Insider Higher Ed)网站引述一名温州肯恩大学前讲师说法称,所有外教都会拿到一份课堂禁忌话题清单,被禁课题包括香港政局和新疆人权争议等。这名讲师因为在课堂上把台湾视为独立于中国大陆的一个岛屿,被中方副校长训斥。
何伟在川大匹兹堡学院任教两年后,于2021年被终止合约,校方并未给出具体理由。
他在去年出版的新书《他乡之河:中国教育》中写道,两名川大教授告诉他,这可能是因为他评论中国冠病疫情的文章遭“小粉红”炮轰,让校方承受政治压力。
陈勇预计,未来几年内中美大学的合作不会完全中断,但联合办学将几乎停滞。美国大学教授个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也会下降,赴美中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等方面会遇到更大挑战。
但他强调,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有许多美国学者希望继续与中国大学和学者交流。“这也是维持中美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何伟指出,特朗普政府一边声称要修复对华贸易失衡,一边又攻击两国学术交流和中国留学生,完全是自相矛盾。“高等教育是美国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是中国消费者真正想要的美国产品……切断这种联系只会加剧贸易失衡。”
他认为,在两国关系紧张的当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尤为重要。“大多数中国问题专家都认同这一点,但这些中国专家并非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主导者。”
教育水平高入学门槛低 中美合办院校仍具吸引力
对美国大学而言,在中国办学是扩大知名度、生源和收入的渠道之一。对部分中国学生和家长,中美合办院校则是“低分上名校”的性价比之选。
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就读的唐颖(化名)告诉《联合早报》,2023年她报考川大匹院时,分数线比川大同专业分数线低了十几分。“考川大匹院的无非是分数差一点点但是想上川大的,以及有出国打算,但没有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学生陶佳佳(化名)受访时透露,学院每年学费为7万5000元,虽然比一般中国大学贵六七倍,但远低于赴美留学费用,毕业时还能同时获得上交和密大颁发的学位证书。
陶佳佳通过上交密院的“2+2”学制,在上交修读前两年课程后,前往密大继续后两年学业。
她说,毕业后如果继续在美国读研究生,比直接从中国申请更有优势;若决定回国找工作,中美两所大学的文凭都很吃香,“进可攻退可守”。
合办学院通常也提供四年都在中国就读的选项。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官网就介绍,学院采用双语或英文授课方式,“以远低于海外留学的费用,助推国内学子实现‘不出国门留学世界名校’的梦想”。根据官网公告,学院上个月刚举行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但招生信息在2023年6月后就不再更新。
在教学模式上,中外合办院校和中国大学也有明显差异。曾任教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者姚树洁受访时介绍,合办院校的外国教师更多、课程设置相对精简,学生在支配时间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唐颖也说,比起普通中国大学模式化的背书和考试,川大匹院提供更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也更多元化,能学到更多东西。此外,纯英语教学模式也为日后出国打下更好基础。
不存在“学位烂尾”风险 但赴美深造变得更困难
不过,美国政府今年来一再威胁将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加上美国大学纷纷退出合作办学,令打算或已经通过合办项目赴美的中国学生倍感不安。
上交密院数据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87.4%出国深造;出国的174人中,多达153人选择前往美国。
陶佳佳说,学院和20多所全球大学都有合作,但与密大合作最紧密,两校学分可以直接转换。随着密大退出合作,学院也改名“浦江国际学院”,后续招生可能受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受访时指出,通过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进入中外合办学院的学生,即便合作项目中止,也会拿到国内大学文凭,不存在“学位烂尾”风险。但未来若想通过这类项目赴美深造,会变得更困难。
姚树洁分析,过去中国大学和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对外合作借鉴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水平。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大幅提升,和国外大学差距日渐缩小,“中外合办院校的吸引力没有过去那么大,但它仍为有需求的中产家庭提供多一种选择。”
高三毕业生陆宇(化名)本月刚被改名后的上交密院录取。他受访时说,报考密院主要是看中能以较低分数进入上交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圆一个上海学生的“复交”(复旦大学和上交)梦。
陆宇听学长说,上交与密大仍有合作,只是项目换了个名字;即便不能去美国,还可以申请其他国家大学。但他坦言:“受形势影响,到底出不出国,去哪里,感觉都不是现在能决定的。”
重心转向中东欧与东南亚 中国积极与他国合作办学
尽管与美国合作受阻,中国依然积极推行中外合作办学,但将合作重心转向中东欧与东南亚区域。
据统计,今年5月更新的中外合作办学名单中,新增44个合作办学机构和69个合作办学项目。新增合作对象以马来西亚、匈牙利、波兰、俄罗斯等对华友好国家为主,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成为热门合作方向。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前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推出联授博士项目后,今年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工程、计算机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启动联授博士招生,毕业生将获得两校共同授予的博士学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受访时指出,鉴于中美合作不确定性增多,更多中国学校会转向与其他大学合作,这也顺应当下出国留学的多元化趋势。“以前多数学生都想去美国,现在更多人会考虑加拿大、欧洲、日韩或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