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将于星期六(5月10日)在瑞士展开贸易谈判,旨在避免双方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对话更可能是一场寻求贸易战暂时停火的权宜之计,而非迈向全面解决分歧的和平谈判。
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面,外界期望谈判能让这场扰乱股市和债市的贸易战降温。
但路透社指出,当前两国之间的分歧,已不再只是高达三位数的关税。芬太尼流入、科技出口限制、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问题,使谈判更加复杂,彼此立场更趋强硬,谈判破局风险更高。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分歧几乎没有实际解决的可能。
报道指出,种种迹象显示,非关税议题在此次谈判中的比重正在上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将派遣公安部长王小洪出席此次贸易会谈。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事务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此次谈判不会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最多只是确认是否建立一个谈判架构,并就未来的议题进行安排”。
目前对金融市场而言的最佳情境,是双方达成共识,将目前高达100%以上、几乎等同贸易封锁的关税水准,下调至一个依旧严苛但足以维持两国商品往来的区间。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五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将对华关税降至80%“似乎可行”,但白宫随后澄清,这只是他“随口一提”。目前尚不清楚美国财长贝森特会否在谈判中正式提出这一数字,也不确定中国将如何反应。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预计,北京可能会坚持要求获得与其他国家相同的90天关税豁免期,为谈判创造更有利的氛围。“既然美国当初是随意决定加征关税,现在当然也可以随意决定削减。”
尽管大多数分析师不认为中国会获得关税豁免,但即使是微幅的关税下调,加上达成未来进一步举行会谈的共识,在投资者眼中已能算是积极结果。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Lynn Song)预测,若双方达成协议,关税水平可能降至约60%,这一数字仍与特朗普在选前作出的承诺一致。
她说,这一关税水平“足以限制那些有替代品的商品进入市场”,但同时也“为进口商以较低成本采购某些无法替代的产品提供了空间”。
路透社星期五报道,会谈前夕,中美双方在芬太尼问题、谈判代表的级别安排以及美方措辞上出现分歧,导致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双方还就“是谁先主动接触”的说法各执一词,使北京在对外宣传上采取更强硬的语调。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正努力将华盛顿描绘成更急迫、更被动的一方,为自身参与谈判提供政治掩护,同时有助于在国内树立强硬立场的形象。
一名驻北京外交官形容:“一场谁先眨眼的较量,现在已变成谁更擅长把对方描述成先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