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建议,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家治理》杂志,上周三(9月17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仇保兴的署名文章《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效》。
文章从“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趋势”“抓住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拐点”“保持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城镇风貌”“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韧性水平”几个方面作出具体说明。
在“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方面,仇保兴说,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他认为,城镇化建设应适应新的人口形势,倡导居家养老、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发展乡村养老,在车站、机场等场所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借助5G和低空飞行器等技术加快医疗保障普及。
仇保兴指出,部分小城镇人口流失,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显著表现之一,不仅会增加大城市负担,也削弱小城镇的“三农”服务功能。
因此他认为可对部分小城镇进行改造,提升产业、形态、人文和服务特色,同时推动大城市医院学校定向兼并小城镇医院和中小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并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在“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趋势”部分,仇保兴写道,中国当前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未来,建设用地供给应与城镇人口变化同步挂钩,超大城市可以探索合作建房、共有产权房等,在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同时,动员民众自主更新老旧住房,共同推进城市更新。
在“保持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城镇风貌”方面,仇保兴认为,当前需警惕各类“伪文脉”项目,如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无中生有的古镇和浮夸的巨型雕塑等,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按照文化遗产的规范来进行修复。同时要防范城乡一体化实施中的简单化倾向,避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中对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仇保兴也指出,中国一段时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生命线系统存在结构性缺陷。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流动性,传统防减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成为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