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昌:中国拼经济应拼政府职能转型

时间:2023-02-20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当前应该换一个路径思考,通过保护私产、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解放生产力,化解民怨、唤醒市场主体投资意识,去开启新局面走出围城。

曾永昌

中国经济复苏的瓶颈在保护私产、分配公平、机会公平。现在要做的是化解民生恩怨、还权于市场主体,并达成政府职能转型的改革共识。

今年春节前后判若两季的变化,已经证明中国再走抓经济拼经济的老路走不通了。春节前,大陆政府中央寄望经济快速恢复活力,郑重给予民营经济“两个毫不动摇”承诺,迅速解封疫情下的防控让社会生活全面转向正常,然后敦促中央部委、各级政府加班加点推出众多项目激活经济,但是市场却一反常态。虽然出现久违了的小阳春,却既没有“报复式增长”,“春风”也没能驻足,就像坐过山车般转眼就“春寒”。由是观之,当前抓经济拼经济的这剂猛药,和而今的国情有点不对路。

现在有人总拿春节的出门旅游、下馆子、看电影作为市场向好、预期转强、信心回归的证据。其实,现在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春节期间出门旅游、下馆子、看电影是基本生活需求,何况封了这么久!这最多只能说明基本生活恢复正常而已。判断老百姓消费信心不是看出去串门、吃饭、看电影,而是看白酒、汽车、化妆品、房地产等可选择消费的购买升温。可是看这几方面,情况却不见好转。

判断企业信心看什么,不是看多了几份订单、盈利向好,而是看投资的热情回归和再次创业的期盼。可是1月份商业信心指数(BCI)显示企业投资前瞻指数不仅没有改善,环比反而降低0.36至53.63,预示着短时间内民间投资仍将处于低位。强势货币供给、弱势实体需求本身就是市场问题。

这哪里扯得上市场利好,势必复苏?

毋庸讳言,中国主流春节前的两个基本判断是错的。以前经济大盘下沉,众口一词都推给防疫封城。现在疫情管制放开,春节假期也过去了,居民生活完全恢复正常,社会生产迅速走向正轨。但出口、汽车、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个个无解,老百姓依然捂紧钱包,就是不愿配合政府搞内循环。经济大盘下沉肯定与防疫封城相关,但把中国经济大盘下沉统统归咎于防疫封城,显然没有抓住中国市场信心缺失、投资乏力、消费疲软问题的本质。

以前认为经济大盘下沉,是因为政府工作重心没有放在抓经济上,搞国进民退所致。但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率先表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会后敦促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部委落实会议精神,出尽提信心、扩消费、稳投资政策,政府能做的基本上已经做了。但至今各地各方面不省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问题越冒越多,以至内循环离中央的预期还是遥远。由此看来,这一政策选择的判断也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以前的判断错就错在忽悠了当前新的国情。而今就企业而言是政府长期替代市场、强迫命令、错配资源挫伤了企业信心;就老百姓而言是政府长期置“四座大山”于不顾,罔顾民生,过度索取,透支老百姓的信心。

实话实说,企业仍然不愿投资的背后,是对政府充任市场主体的不信任。

这些年,政府的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长期不把企业当企业,强迫企业干的项目烂尾了还要企业买单,所以企业对经济决策没有信心。这些年,政府的公私合营不把民企当民企,民企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到头来连财产都保不住,“两个毫不动摇”化解不了心结,已经不想干了。这些年,一拼经济就是拼上项目,而上的项目多与当下需求无关,像国营公共食堂、供销社之类,或落成就闲着没事,或落成就烂尾,只能亏所在地、所在行业,大家越干越怕,也就死心了。

老百姓仍然不愿消费的背后,是对政府民生欠账的抵触。老百姓已经被房子、教育、医疗、养老掏空了口袋,但2023年经济的抓手还是房子、汽车,与改善民生无关。所以,尽管中央对房地产全线开绿灯,却不但没有刺激买房需求,减少断供家庭,反而连城投共有产权房也加入烂尾楼队伍。以前是房奴断供,楼盘烂尾搞得房地产灰头土脑。现在是政府降息、降首付反而触发新一波的“恶意还贷浪潮”,搞得政府左右为难。老百姓不怕提前还房贷,但银行拖着不办。《经济日报》甚至要出来帮腔,批评老百姓“扎堆提前还房贷不可取”。“还贷潮”折射的就是整体经济预期的持续转弱。再说汽车,春节销售不仅没有反弹还回落。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去年下降45%;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同比下降18%,幅度也不小。

我们不能假定企业和老百姓处于信息真空。新华社说招人忙,用工旺,劳动力市场“释放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强劲信号”,可在2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却表示,2023年全球经贸形势变得极其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中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外资企业以占中国不到3%的数量,创造了近50%的对外贸易、2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的税收收入。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占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10%。这还不算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的间接就业。外需走弱、订单下降或就是外资撤离所致。中国经济靠出口,外需走弱、订单萎缩是不祥之兆,涉及众多人的饭碗。

现在气球风波就更让人担忧起中美贸易来。2021年中美贸易总额为4万8886亿元人民币(约9550亿新元),比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的总和还多。如果中美走向脱钩,尽管双方都会承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并不是对等的。对美方而言是找进口替代,承担产业链转移的成本是暫时的;而中国失去的是市场、税金、财政收入、工作岗位。这种损失是长期的。

我们必须看到,优势不说,少不了,但劣势不说则包不住。现在人们一方面对房地产、汽车、出口的复苏困局充满无奈,一方面对地方政府出怪招转嫁危机,推行医保改革、公务员买城投债、银行破产“三种不赔”等,在客观上恶化市场预期充满愤慨。如果不破除这些瓶颈,抓经济拼经济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经济有经济的规律,抓经济、拼经济不言供给需求,不讲投入产出,不计成本收益,还是走外延式发展的老路——拼上项目、拼铺摊子,是拼不出中国经济新局面的。当前应该换一个路径思考,通过保护私产、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解放生产力,化解民怨、唤醒市场主体投资意识,去开启新局面走出围城。

中国要扭转市场信心,走向经济复苏,还有很多基本功要练。但如能达成政府职能转型的改革共识,很可能化当前被动为今后主动。

作者是中国四川退休经济学者

赞一下
(17)
94.4%
赞一下
(1)
5.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