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时间:2022-08-03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吴俊刚专栏

不管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两句话已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谚语,意指在缺乏一流人选的情况下,只好推出二流角色上阵。西方人称之为领导赤字(leadership deficit)。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者嘉南·加内什(Janan Ganesh)以西方民主国度的人才问题为题,讨论了这个课题。

加内什在文中不客气地指出,正在争当首相的英国保守党部长苏纳克、美国现任的正副总统、德国总理朔尔茨,以及过去六任澳大利亚总理等,均属二流角色。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廖化之流,反映蜀中无大将。

选民只有“烂苹果”可挑

但这些发达的西方民主经济体,难道真的没有政治人才吗?加内什的看法是,这不是选民选择二三流角色的结果,而是供应的问题。就是说没有足够有能力的人从政,因此人才稀缺,可供选民选择的基本上都是烂苹果,选民只能从中选择比较不烂的一个。

从政的人才不足又是为何?加内什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去几十年来,从政者和进入金融行业等私企者之间的薪金差距越来越大。就工资待遇而言,其实西方人早有“如果给花生米,得到的是猴子”的说法。但对从政者而言,这却是一个政治正确、触碰不得的课题。大家明知是如此,却因政治忌讳,避而不谈。

加内什的说法,在我们听来相当耳熟。当年吴作栋总理正是基此在国会提出了部长加薪的建议,也引发了朝野的一番大辩论,但最终是定下了一个同市场及经济表现挂钩的加薪模式,省掉了每回要调整部长薪金都得到国会辩论一番的程序。相信这是民主世界仅有。薪水不一定是有才干的人不愿从政的全部理由,但应该说是主要的理由之一。

英国式的民主制度,要当部长和首相,首先必须成为国会议员,不像美国的总统制,部长由总统直接委任。换言之,要入阁先得通过选举这一关,选不上就什么都甭谈。当了部长或首相,一旦选举失利,也只得黯然下台(新加坡已发生了两次,执政党失掉两个集选区)。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风险。这也是从政没吸引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私人企业,高管除了不必面对这样的风险,还可享受优渥的薪水,保持个人的隐私,也没有媒体(现在更多的是社交媒体)的诸多干扰和选民的压力。

对西方发达经济体而言,二战以来,承平日久,市场经济百业兴旺,为各种专才进入私企谋职或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诸多机会。市场主义深入人心,有多少人还有为国献身的伟大情怀,愿意牺牲个人专业前途、丰厚收入和隐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于是,逐渐就形成蜀中无大将,诸多廖化争当先锋的局面。

但所有的西方民主国家却始终都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也敝帚自珍,以为西方民主必然会一直有效运作,尽管社会变了,时代也变了。加内什说出了国王没穿衣的事实,但要改变看来很难。因为,这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谁要建议加薪,必定要招致滥权自肥的攻击,因此只能保持清高的伪装。首相和部长肩负治国重任,却只拿廉价薪水,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尚,只得人们尊敬,但事实是政治人物的社会名声最差。伪装久了也必然要衍生出许多问题。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年薪据说只有15万英镑(约25万2000新元),结果想要修缮一下自己的居所也钱不够用,只得私下张罗,却闹出了丑闻。在美国,长期以来的官商勾结,已经形成了所谓的金权政治(plutocracy),即富人阶级(如金融大家族)和各种利益集团操控政治,选举很大程度上已失去意义。

美国总统的年薪也只有40万美元(约55万2000新元)。上一任总统特朗普还以不拿薪水作为竞选花招之一。据说他上任后也真的把总统薪水捐作慈善,但他是亿万富翁,40万美元对他而言是小儿科。但据《福布斯》杂志的说法,特朗普集团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一共赚了24亿美元,盈利颇丰的包括集团属下的高尔夫球场。老板当上了总统,富人当然捧场。

欧美政治的畸形发展,不仅导致政治人才匮乏,更形成恶性循环。少了政治家,进入政坛的就更多的是政客,此所谓物以类聚,君子避之,小人趋之。韦伯(Max Weber)把从政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政治而生,就是有理想和崇高志愿者,他们把政治当作“志业”。另一种是靠政治过活者,用我们的话说是吃政治饭的,他们从政并非为国为民,而是权当一门职业。

政坛一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般专业人士自会视政治为畏途,避免去趟浑水。在一个乌七八糟的政治生态中,偶尔出现有心的“志业”者,也难有所作为。意大利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2018年大选后三个月,各政党你推我挤,选不出政府,总统只得出面任命经济学家卡洛·科塔莱利(Carlo Cottarelli)出任总理组阁,但他只做了三天就辞职不干。最近,曾担任欧洲央行行长的总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也是在同样的情况下被任命为总理,辛苦挨了几年之后,也投降辞职。此君当初接受任命,为表决心,还放弃了当总理的12万欧元(约16万9200新元)年薪,结果是白忙一场。

英国政坛充斥“职业政客”

英国政坛也好不到哪里。《谁治理英国?》(Who Governs Britain?)一书的作者安东尼·金(Antony King)说,英国政坛充斥的是“职业政客”(career politician),就是几乎全靠搞政治过活的人。不管保守党还是工党都是如此。职业政客现在已完全占据了英国政治上层,自成一个政治阶级,与民隔绝。他们在政治圈里混,主要是想争得一官半职,而比较有野心的,也会争取当首相过过权力瘾。所以,你看约翰逊一辞职,马上就有十几个人出来抢位子。职业政客的共同特点是能说会道,会耍嘴皮子,但谈不上有什么执政能力。

新加坡给从政者可观的工资,但行动党领导层还是很难说动在私企享受更优渥薪酬的高管出来为民服务。不过,历代领导班子仍能延揽到足够的将才,确保善政延续。这些人包括官僚出身者,以及那些年轻时国家给奖学金保送出国深造,毕业后被安排在军中服务的才俊之士。他们都不是“职业政客”,而是经过政治领导人多番劝说才做出从政的决定,是所谓的“勉为其难的从政者”(reluctant politicians)。因此,他们没有沾染职业政客的习气,而且都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实干能力。

人们总以为有政党竞争和选举,自然就能产生能干的领导团队,把国家治理好,事实不然。乱世也许会自然出英雄,新加坡的经验说明,在太平盛世不能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单单提供可观的薪金待遇,也不足以吸引政治将才;任何政党要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延揽人才,否则即便赢得选举执政,蜀中无大将,就必然沦为平庸,遑论拿出什么政绩。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

前国会议员

从政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政治而生,就是有理想和崇高志愿者,他们把政治当作“志业”。另一种是靠政治过活者,用我们的话说是吃政治饭的,他们从政并非为国为民,而是权当一门职业。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