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前驻华大使陈燮荣,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畅,分别获得今年的通商中国成就奖、企业奖以及青年奖。
刘畅受访时表示,没料到自己会得奖。青年奖参选要求之一是年龄必须未满45岁。今年正好45岁的刘畅对《联合早报》记者脱口而出的得奖感言是:“挺险的。”
刘畅在公司位于新加坡的区域总部受访时,坦言得过不少青年奖,这次却自觉心态已不“青年”。
新希望六和是新希望集团旗下最大的实体产业板块,是中国最大饲料生产企业。刘畅从父亲、中国前首富刘永好手中接过帅印至今12年,公司四年前出现历来首次亏损,这两年才转亏为盈。
“睡不好、失眠、焦虑,梦见自己在开会,开着开着发脾气就急了,一边骂一边挥拳,然后哭着醒来,这样的情况前两年都发生过。”
为扭转局面,刘畅在企业内部推行“战时”文化,要求会议简报不超过三页、每次决策会议不超过10人。她还亲自带总部核心高管下到第一线,与经销商和养猪户一起吃饭喝酒、到批发市场和运输中心了解产品变化和货物分流情况。
刘畅去年意外在埃及一家小餐馆发现当地市场潜力惊人。“他们一个小孩的平均吃肉量比我大,这是他们的习惯。我当时特别高兴,告诉同事大胆在那里继续发展。现在埃及市场增长率是50%以上。”
公司走出亏损后,刘畅转而寻找下阶段增长机会。她认为,健全金融体系、高效贸易枢纽、多元语言人才,以及政府的灵活支持,都使新加坡成为公司在海外的核心支点,也是新希望六和得以自信和安心地走向全球的底气。
2000年代,公司决定走向海外,选定人口爆发性增长、距离中国不远但已有不少成功华商的东南亚。
刘畅说,当时公司在越南等地已设有工厂。“但我们想要有一个中心,它适用于海外,且能让大家信服并认为是公正的,新加坡毫无疑问是唯一的存在。”
公司2010年在新加坡成立区域总部,在本地投资的预混料厂2016年投产,至今仍是它在海外唯一的预混料工厂,服务中国以外市场。
冠病疫情暴发初期,公司还从中国运来10万片口罩,捐给本地的外籍劳工中心。
陈燮荣驻华14年 促新中外交经贸发展
今年和刘畅一同获奖的还有新加坡前驻华大使陈燮荣(通商中国成就奖),以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通商中国企业奖)。
奖项表彰陈燮荣在促进新中双边关系及建立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关键作用。谈及得奖感受,他谦虚引用宋朝宰相吕霥正的话:“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命也,运也。”
陈燮荣1998年至2012年派驻北京,到任首个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挑战。当时在园区投资的新加坡企业持续亏损,新方一度打算退出。
按照外交礼仪,履新的陈燮荣得向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递交国书。他抓紧这个难得机会,直接反映园区问题。
对两人见面的情景,陈燮荣至今历历在目。他回忆道,他与江泽民握手后,就称赞起对方的书法,并提到江泽民赠送(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一幅写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墨宝。“我说:‘对于彰显两国友谊,这是非常合适的礼物’,江泽民高兴地回应:‘看来你懂中国文学和书法’。破冰后,我就直接进入正题。”
这段难忘的经历,也间接促成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设立。陈燮荣说,建立一个副总理级别的会议机制,源于他与时任中国副外长王毅在千禧年初的一次谈话。“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能有一个高层级会议机制,让类似苏州工业园区的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解决,会更加理想。”
2003年成立的JCBC,至今仍是新中最高层级的双边合作会议机制。
本届通商中国奖颁奖礼于星期五(9月19日)晚举行,由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颁奖。通商中国当天下午也举办中新建交35周年论坛。
窗口: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带动新渝贸易投资
迈入第10个年头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累计实现超过210亿美元跨境融资,新加坡在重庆投资增加超过一倍。
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之后,新加坡与中国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项目旗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铁路连接重庆和广西钦州,并通过海路连接钦州至新加坡及其他地区,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自2019年以来,增长将近九倍。
放眼未来,双方将在绿色金融、数码治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加强合作,并致力于把“新通道”打造成绿色数码走廊,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区域连通桥梁的价值。
对于项目迈入10周年之际获得“通商中国企业奖”,代表新方领奖的新加坡贸工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办公室司长陈如海说:“奖项将激励我们做得更多、更好,为我们的企业和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代表中方领奖的重庆市商务委员会主任章勇武则期许示范项目更上一层楼,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未来能够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带动更多投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