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最著名的古墓群之一:帝王谷近日迎来重要文化遗产的回归。
10月4日,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陵墓在完成多年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法新社报道,此次修复被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负责人哈立德(Mohamed Ismail Khaled)说,修复工作历经20多年,是“极其细致”的工程,因为墓室当时正面临严重的损毁风险。
据了解,墓室曾因长期风化、掠夺与环境侵蚀出现严重劣化,存在塌陷风险。为了确保保存与展示标准,来自修复、研究与技术团队的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60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代表桑斯(Nuria Sanz)称,相关工作已达到“国际最高综合保护标准”。
走入墓室,映入眼帘的是从地面延伸至穹顶的壁画。即使在黯淡灯光下,壁画中鲜亮的蓝色仍然光彩夺目;墓室中央安放的巨型花岗岩石棺盖上刻有完整象形文字,因重量难以移出,成为现场重要观览对象。
尽管墓内大部分随葬文物在历史发掘后被迁往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与英国海克利尔庄园等处展藏,访客今后仍可在原址近距离感受壁画与石棺的空间语境与艺术质感。
阿蒙霍特普三世少年即位、在位约40年,执政时期以国力繁荣与艺术昌盛著称,卒于公元前1349年,享年约50岁。他安葬于底比斯墓地(Theban Necropolis),一个在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间连续使用的皇家与贵族葬区。
除墓葬本体外,毗邻的陵庙科姆·哈坦(Kom al-Hetan)多年受尼罗河泛滥影响而损毁严重;不过,迎宾的两座孟农巨像(Colossi of Memnon)至今仍然屹立于古河岸。
此次修复得到日本政府与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资料也指出,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在拿破仑入埃(1799年)以来便多次被外方记录与发掘。对外开放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提升公众触达古文明、推动可持续文化旅游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