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天下爱美者趋之若鹜 韩式医美厉害在哪里?

首尔江南区新沙地铁站一带正以惊人速度崛起为韩国医疗观光的新地标。沿着岛山大路两侧,皮肤科与整形外科诊所鳞次栉比,形成一条独特的“医美街”。每天都有大巴在这条街上停泊,载来的外国游客不为购物与观光,而是专程走进诊所体验韩式医疗美容。

橡皮擦皮肤诊所主治医生韩东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自今年春季以来,外国人明显增加。除了美国、澳洲的顾客外,东南亚和亚洲游客增速尤为突出,尤其是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人最为活跃。”

这些客户大多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或因亲友推荐而来。

韩国保健福祉部与保健产业振兴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赴韩就诊的外国人达117万零467人,较2023年的60万5768人几乎翻倍,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截至2024年底,来韩就医的外国人累计已突破505万人次。

首尔江南区新沙地铁站一带,医美诊所林立。地铁站内的墙上都是医美诊所广告。(姜贵瑛摄)

韩国是在2009年启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吸引外国人到韩国就医。计划启动后的10年间,到韩国就诊的外国人年均增加约23.5%。2020年因冠病疫情,就诊人数骤减,但仅用了三年便恢复如初,2024年甚至一举改写最高纪录。

2024年到韩国就医的外国人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以44.1万人(37.7%)居首,中国26万人(22.3%)排第二。新加坡则排第六,有2.7万人,而且增幅尤为显著,同比大涨97.5%。

赴韩国旅游潮为这股医美风添加了助力。韩国观光公社统计,2024年访韩游客达1630万人次,同比增加逾520万人次。

韩东烨透露,许多求诊的外国人原本只是到韩国观光,顺带体验皮肤护理。因对效果满意,他们过后便开始定期飞到韩国。“医美复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今年4月到韩国整形的新加坡人黄丽萍(34岁,行政助理)告诉《联合早报》,赴韩整形其实是个意外。她原本与朋友约好到韩国看樱花,临行前,朋友决定割双眼皮,两人一同查阅大量资料后,她也决定尝试隆鼻。

她笑说:“其实我不是韩剧迷,当初真的是为了赏花。但手术效果自然,符合预期,所以我两个月后再次飞来,修复眼皮。”

虽然新加坡也有整形诊所,但黄丽萍认为“韩国医生更专业,分工更细,让人感到放心”。

新加坡人杨燕梅(48岁,行政秘书),她觉得物有所值。

杨燕梅受访时说,自己是受韩流和身边朋友的影响才决定到韩国整形,而且“若在新加坡做同样的手术可能要贵一倍”。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数据,2024年有近92万名外国人用海外信用卡支付在韩医疗费,总额高达1.405万亿韩元。其中,整形与皮肤科支出合计就达9449亿韩元,远超百货商店、免税店和酒店等领域的消费规模。

保健产业振兴院国际医疗本部长韩东宇于7月底告诉韩媒:“信用卡结算额是以信用卡公司实际分析结果为基础得出的保守数值。考虑到去年有超过26万名中国人赴韩就医,如果再加上他们常用的支付宝、银联以及现金支付,整体消费规模预计还会增加数千亿韩元。”

首尔江南新沙站外的岛山大路两侧建筑汇聚了众多医美机构,大楼外墙上列满医美和整形诊所的招牌。(姜贵瑛摄 )

专家认为,韩国医美与美妆日益深入人心得归功于韩国流行音乐与文化的全球传播,让人们对韩国美容产业信赖度与好感度不断提升,带动了韩国化妆品出口增长,也加速了美容医疗市场的发展。

韩国保健福祉部保健产业海外市场组主任金东贤说:“韩国化妆品等美容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已建立高度信赖和良好形象,这也是外国人频繁选择皮肤科与整形外科的主要原因之一。”

皮肤疗程取代整形 成医疗观光新支柱

2024年赴韩就诊的外国人中,看皮肤科的比例首次过半,达56.6%,超过整形外科,成为最受欢迎的诊疗领域。接受皮肤治疗的这70万5044名外国人,人数比前一年激增近三倍;整形外科的外国客户则只有14万人,不到皮肤科的五分之一。

Highly皮肤科医院医生韩惠英向《联合早报》分析:“皮肤治疗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安全又高效。做个注射或激光不到一小时,几乎不用休息恢复。很多游客上午在我们这儿治疗,下午就能去景点游览。即使我们没有在社交媒体打广告,也总有外国客人走进来。”

美国真人秀话题女王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近期在社媒分享赴韩接受皮肤治疗的经历,也为这一潮流推波助澜。

美国名媛金·卡戴珊8月底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赴韩接受皮肤治疗的经历。 (取自金·卡戴珊Instagram)

从业20年的医疗美容中介人吴莉拉(42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回忆道:“2000年代初,韩流带动整形产业进入黄金时期,颧骨和下颌手术一度是暴利项目,不少医院忙到晚上都在数钱。”

她指出,当时的社会风潮让人们渴望拥有韩剧明星般的容貌,很多人都想整容成李英爱或宋慧乔。“但随着社会审美逐渐转向自然与个性化,千篇一律的明星脸开始失去吸引力。”

吴莉拉认为,韩国整形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韩国国内需求下滑,加上医生人数增加,导致整形手术价格一路走低,医院不得不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皮肤治疗因见效快、复购率高,逐渐取代传统整形,成为医疗观光的新支柱。”

吴莉拉的业务也已完成转型,如今专注于注射和激光等项目。她说: “来韩国打美容针早已不只是医疗,而是一种文化旅游商品,就像吃美食、买名牌一样。”

前空少当起医疗管家 助外国来客医美无忧

随着赴韩医美需求激增,“医疗管家”服务悄然兴起,专门为外国顾客介绍诊所并全程协助,成为产业链上的新角色。

现年34岁的新加坡人潘迅江,曾是新航空服员,12年前赴韩发展,先后在公关公司和整形医院任职。长期接触这个行业后,他发现部分医院术后管理不足,甚至可能乱收费。

他于是在一年前创办“江南医学医疗管家服务” (Gangnam Medical Concierge) ,与200多家医院合作,涵盖皮肤科、整形外科、眼科与牙科,帮助不谙韩语的外国人安心地在韩国接受医疗服务。

江南医学医疗管家服务公司老板潘迅江(右)协助来自新加坡的女顾客在首尔进行医美疗程。两人过后与医生合照。(受访者提供)

他的公司平均每月为百余名海外顾客对接手术,美国、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顾客最多。公司会为顾客进行诊所匹配,根据个人需求推荐合适的正规诊所与医生,以及接送机、安排酒店、翻译及全程陪同等。所有费用均由合作的医院和诊所支付转介服务费,韩国政府也有补贴,顾客无须向公司支付任何费用。

潘迅江说:“虽然辛苦,但顾客满意就是最大的价值……这是一份一旦出错可能毁掉别人一生的工作,我必须尽全力做到万无一失。”

对于这个新兴服务,并无官方统计数据,但有韩国业者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今年以来类似服务大增,竞争愈发激烈。

韩政府拟取消退税政策 医美界担心削弱竞争力

性价比是韩国医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填充物注射为例,韩国平均价格为20万至30万韩元,约为日本的三分之一;肉毒杆菌、激光等项目的费用也普遍较日本低20%至30%。再加上成熟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配套服务,韩国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保持吸引力。

然而,这一优势正面临挑战。韩国政府近日宣布,从2026年1月1日起,将终止外国人接受医美时可享有的10%退税政策。据企划财政部与保健产业振兴院统计,仅2024年一年,美容与整形医疗劳务退税额就高达955亿韩元。

政府解释,退税制度自2016年实施以来,逐渐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初衷,部分资金被医院以营销支持费名义回收,导致患者实际优惠大打折扣。

韩国整形外科医师会警告,退税是吸引外国顾客的重要机制,一旦取消,韩国的价格竞争力将大幅削弱,客源可能被其他国家分流。协会举例称,英国在2021年取消购物退税后,伦敦迅速丧失“购物第一街”的地位,大量消费转移至巴黎和米兰。

更何况其他国家也在极力竞争,推动医疗旅游。泰国此前推出一年期医疗签证,日本也加大力度在东南亚宣传,凸出日本医疗服务的高标准和安全性。据报,马来西亚在2022年吸引到的医疗游客达85万人,同比增长52%;中国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2024年则接待41.4万医疗游客,同比增长36.8%。

不过,也有五名医生告诉《联合早报》,退税固然是吸引客源的机制,但并非韩国的根本优势。有调查显示,仅约4%的外国人是因价格低选择到韩国就医,大多数更看重医疗技术、安全与品牌信任度。

这五名要求匿名的医生认为,如果韩国能在这个过渡期深耕医疗质量、品牌信任度和医疗伦理,不仅可稳住现有客源,还能吸引更高端、更长期的国际客户。韩国的挑战,不只是如何维持性价比,更在于能否从“低价优势”转向“品质标杆”。

普通科医生为钱捞过界 必需医疗人力持续短缺

皮肤科和整形外科因高收益而走俏,间接导致韩国医疗体系结构失衡:必需医疗人力持续短缺,而医美领域却快速扩张。

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首都圈每1000人中有1.86名必需医疗专科医生(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医学科、胸外科、神经科和神经外科),非首都圈更只有0.46名,非常紧缺。必需医疗报酬低、负担重、风险高,是医生普遍转向首都圈和高收益科室的主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形外科和皮肤科医生人数大增。2012年至2022年间,整形外科医生从1003人增至1769人,皮肤科医生从1435人增至2003人,增幅逾三成。未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普通科医生进入医美市场的现象也日益突出。2018年至2022年间,新开业的普通科医生诊所有979家,其中皮肤科占21.9%、整形外科占10.7%。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联合早报》:“年轻医生之间流传着,不必去报酬低、压力大的必需医疗,不接受专科培训也能就业的说法。” 这些年轻医生眼看医美门槛低、收益高,纷纷直接开诊所提供医美服务,放弃专科培训。

在韩国,医生分为“普通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两类。普通科医生只需医师执照即可开业;专科医生则必须完成四五年的实习和住院医师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专科资格,方能在招牌上使用“皮肤科专科”或“整形外科专科”的称号。

虽然多数普通科医生并未违法,没有自称为“专科”,但民众未必懂得区分,这也给市场增添了混乱。美容中介人吴莉拉就提醒:“外国人来韩就医时,应特别确认医生是否具备专科资格,以保障知情权和治疗安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