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璇:我们愿意做那1%吗?

在公共场所看到可疑物品,你会报警吗?

问10个人,八个人会毫不犹豫,拍胸膛保证“一定会”,非常有社会责任感。但真正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也就是所谓的“说一套,做一套”。

朋友几天前就经历类似情境。他在商业大厦大厅看到一个鼓鼓的背包放在椅子上,起初不以为意,但20分钟过去,背包依然无人认领。他觉得可疑,拍下照片,犹豫着是否要通知保安,最终他什么都没做。问他原因,他解释,这么多人都看到却没人反应,自己不必小题大做,毕竟这是新加坡,很安全,不会有事。另外,他也担心,要是虚惊一场,自己岂不是枉做小人?

这种心态,印证内政部上个月的两项反恐测试结果。一项是在淡滨尼天地放置可疑行李箱,另一项是在碧山停车场停放一辆载有冒烟煤气桶的汽车。测试分别选在午餐和晚餐高峰时段进行,共2530人经过,真正察觉异常的只有438人,占17.3%;主动打算或已经报警的,只有26人,占总人数约1%。

这与去年调查中高达88%的受访者声称会举报可疑物品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测试显示公众实际警觉性远低于自我认知。

这种言行不一,其实反映一种常见的心理:当看到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时,我们也会下意识地觉得“应该没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期待别人先采取行动,结果人人都成为旁观者,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这也反映本地的情况:治安良好,政府办事效率高,大家习惯依赖政府,常把公共安全当作理所当然,忘了自己也有责任。

测试结果或许令人失望,但只要有一人报警,仍能发挥关键作用。

这是数年前发生的两起真实案例。一名客工将行李箱留在后港地铁站月台后离开办事,另一名男子在兀里地铁站撒面粉玩跑步游戏。有民众发现可疑物品,立即报警,两起事件导致封站并动员大批人力,数千乘客受影响。虽事后证实是虚惊一场,有人甚至批评是浪费资源,但民众果断报警的做法是必要的。公共安全从来不是“没事就好”,我们必须采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谨慎态度。

安全不是理所当然,人人都有责。我们要改变思维,从“别人会做”转为“我能做什么”;从“应该没事”转为“宁可多管”。公众教育、提醒和日常演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我也有责任”的信念。愿我们都能成为那“1%”在关键时刻愿意站出来,相信自己的判断并采取行动的人。

(作者是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