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星期六(10月1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转为黑白色的清华大学官网发布这个消息时说,杨振宁星期六中午因病逝世,但没有透露更多详情。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1929年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一家住在清华园内,左邻右舍都是学界精英,杨振宁在此度过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他形容当时的清华园像个避风港,将中国内忧外患的另一面挡在墙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宁一家辗转到云南昆明,但他对清华园念念不忘,感情深厚,晚年回中国后,除了在清华大学工作,还将家安在清华园,取名“归根居”,认为自己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圆。

杨振宁自幼聪慧,据报4岁就认字3000多个,上小学时已说长大要拿诺贝尔奖,并且兴致勃勃地跟父亲讨论数学,但杨武之并不急着把儿子培养成数学神童,而是请了历史系学生教杨振宁《孟子》。杨振宁16岁时以2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二的成绩考进西南联合大学,并因为自习而对物理产生兴趣,要求从化学转学物理,22岁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留美公费生,1946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杨振宁在美国原子弹之父、时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邀请下进入该院工作,从1949年到1966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期。
外界所熟悉的,是杨振宁1956年和另一位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两人1957年因此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史上华人科学家首次获颁诺奖。杨振宁当时年仅35岁,李政道更只有31岁,两人发表论文不到两年就得奖,被称为“最快诺奖”,也显示学界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有共识。李政道于去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去世。
不过,学界现在多认为,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是他1954年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一起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极大推动量子场论的发展,重要性超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但要等到1980年代左右才被承认,以致不少人建议应再次授予杨振宁诺贝尔奖,但因为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而无法实现。
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成就,杨振宁则另有看法。他1995年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杨振宁1964年入籍美国。此前,他的父亲曾分别于1957年、1960年和1962年赴瑞士日内瓦,和当时在当地工作的杨振宁小聚,并游说他回中国。但相信是考虑到个人的学术工作进展、妻子杜致礼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女儿的身份,以及中国越演越烈的政治运动,杨振宁没有选择回中国,后来更是入籍美国。他坦承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并对父亲深感歉疚:“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杨振宁的中国情怀一直没有泯灭。中美关系1971年开始解冻后,他便率先访问中国,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他1977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主席,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交,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杨振宁在美籍华人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致辞。
此后,杨振宁更致力于中美科技、教育交流。清华大学1997年成立高等研究中心(现称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第一任妻子杜致礼2003年去世后,81岁的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长期定居和工作。他在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入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此,他说:“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但他也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尽管官方地位备受尊崇,对于杨振宁晚年才决定回归中国,2004年与小自己54岁的“上帝最后一个礼物”翁帆结婚,甚至他多年前因署名等问题与李政道决裂,中国互联网上近年出现不少争议之声。
中国官媒新华社星期六则盖棺定论说,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美媒彭博社也以顶尖电脑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为例,指姚期智是在杨振宁鼓励下,成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并于2015年放弃了美国国籍、入籍中国。据《科学》杂志报道,姚期智的学生中,不乏中国一些最有前途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