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会谈两个月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星期三(9月10日)再度通话。中国形容此次通话“及时、必要,也富有成效”。受访学者指出,此次通话预计是中美元首外交启动前奏,为“习特会”营造气氛与条件。
根据中国外交部声明,王毅与鲁比奥通话时强调,中美这两艘巨轮要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就必须坚持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不动摇,坚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不打折扣。
王毅批评美国近来采取的消极言行损害了中国正当权益,干涉了中国内政,不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中国明确反对。“尤其在台湾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方务必谨言慎行。”
尽管措辞严厉,王毅也回顾中美曾在二战期间为战胜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并肩战斗,并呼吁双方“在新时期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开展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挑战,承担大国应尽责任”。
中国外交部声明称,双方认为此次通话“及时、必要,也富有成效”,并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妥善管控分歧,探讨务实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
美国国务院声明则较为简略,仅称鲁比奥在通话中强调就一系列双边问题“进行开放且建设性沟通的重要性”,并指此次通话是吉隆坡会谈的延续,双方还就其他全球及地区性问题进行讨论。声明中没有提及台湾问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王毅和鲁比奥在今年1月24日的首次通话中,曾就台湾问题展开交锋。两人7月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亚细安外长会议期间会晤,但中美官方通稿皆未提及台湾。会后,鲁比奥对媒体说,双方都有“强烈意愿”举行首脑峰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副教授骆明辉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美外长最新通话虽未带来实质成果,但具有明确象征意义,可视为“微小但积极的进展”。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受访时指出,中美关系已步入战略竞争阶段,双方在台湾和经贸等核心议题上分歧明显,短期内难以调和。但当前最关键的是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可控,此次外长通话最重要的意义是启动元首外交,“为中美领导人会晤做一些实质性准备”。
特朗普今年4月发动关税战后,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双方随后进行的三轮贸易谈判尚未达成实质协议。6月5日,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通电话时,互相发出访问邀请。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宋文笛指出,在持续关税压力和经济紧张氛围下,中美正尝试通过高层对话释放稳定两国竞争的信号,努力维持“斗而不破”的大格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受访时说,中美正从经贸“打打谈谈”阶段过渡到元首会晤阶段。他也观察到,中国外交部未说明王毅此次与鲁比奥通话是否“应约”,可能是由中国主动发起。
吴心伯补充,中国此前忙于举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及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现在这些大事忙完了,接下来中美关系也要有所投入”。
王毅和鲁比奥通话同天,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也与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进行视讯通话。此外,美国众议院一跨党派小组据报本月将到访中国。吴心伯认为,随着中美高层互动频率增加,这些动作均可为习特会“改善气氛、创造条件”。
受访学者预计,习特会可能落在10月26日至28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亚细安峰会期间,或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特朗普可能趁亚洲之行访问中国,开启任内首次访华之旅。
吴心伯指出,若特朗普能在执政第一年内访华,这将是他外交政策上的一大亮点。但宋文笛提醒,11月初中美关税战休战期结束前,双方若无法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元首峰会仍可能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