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内卷初见成效但需求仍不足 物价料持续低迷

受消费不足拖累,中国8月份物价持续低迷,工业通缩则有所缓和。受访分析师认为,这显示中国官方“反内卷”初见成效,但需求仍不足,未来几个月的物价水平将延续偏低格局,为货币财政政策加码促消费提供政策空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是三个月以来首次跌至零以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同比上涨0.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9%,降幅较7月有所收窄;PPI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

中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CPI同比由平转降,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数走高,叠加食品价格涨幅低于季节性水平所致。PPI同比降幅收窄,主要因为企业无序竞争得到治理,相关行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高级分析师徐天辰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8月绝大部分行业PPI环比改善,说明中国官方最近的“反内卷”措施初见成效,但PPI已连续35个月同比负增长,是否就此进入大的上行周期,尚不能断言。

他解释,目前工业生产价格提升,主要是在较容易管控的上游行业,中下游行业反内卷涉及更多协调,难度更大。

另一方面,经历上半年“抢出口”后,全球贸易步入下行周期,对工业品和原材料的需求都可能减弱,对出厂价格不利。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受访时说,8月PPI同比跌幅收窄,环比持平,可以理解为“最近中国政府提倡的反内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经济有点稳住了”。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受访时说,8月PPI较上月显著收窄,但房地产市场低迷,工业品“供强需弱”的格局尚未出现根本改变迹象,整体工业品价格走势仍偏弱,特别是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生活资料PPI同比降幅较上月有所扩大。

他指出,8月中以来,反内卷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已明显减弱。

中国PPI持续低迷已近三年。PPI价格下行,挤压了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对居民消费也形成一定抑制。

PPI通常是CPI的前导指数,上个月CPI同比下降0.4%,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傅方剑说,8月CPI比预期差一些,显示内需还不足。考虑到外部环境可能拖累生产,中央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可多做一些,“比如发放消费券,继续类似以旧换新的政策,既能带动CPI,又能带动下游的生产”。

中国政府最近接连推出提振消费措施。8月以来,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针对个人消费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对餐饮旅游、育儿养老等八个消费服务行业的企业也给予利息补贴。

王青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物价水平仍会延续偏低格局。他说,这也为货币财政政策加码发力促销费提供政策空间,无需过早过度担心需求刺激引发高通胀的问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