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时隔七年访华与习近平会面  双方强调中印是伙伴而非对手

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星期天(8月31日)在天津与时隔七年再度访华的印度总理莫迪会面。两人在标志中印关系近年来最高规格破冰的会晤中,一致强调,中印应是合作伙伴而非对手。

受访学者分析,“习莫会”显示中印迈出步伐推动关系正常化,但双方短期内要弥合安全与经贸领域的信任赤字并非易事;印度尽管在美国压力下对华态度趋缓,仍谨慎力求在双边关系中保持对等地位。

中国今年主场外交重头戏之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星期天起在天津举行,20多位外国领导人从星期六(30日)起陆续抵达,领导人与包括莫迪在内的多国领导人在峰会召开前会面。

据中国外交部通报,领导人在天津迎宾馆与莫迪会面时说,两国关系自去年10月两人在俄罗斯喀山会晤后“重启再出发”,不断取得新进展。

领导人也说:“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他呼吁双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印关系,并称“只要把准了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互为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这个大方向,中印关系就能纲举目张、行稳致远”。

在长期存在争议的边境问题上,领导人呼吁双方合力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不要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中印关系”。

莫迪也肯定中印关系稳步的进展。据《印度快报》报道,莫迪在与领导人会面时表示,印度致力于在相互信任、尊重和体谅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另据印度外交部文告,双方重申“两国是发展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两国间的分歧不应上升为争端”。

文告说,莫迪强调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对双边关系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经贸关系,文告提到,双方同意从政治和战略方向出发,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缩小印度对华贸易逆差。

中印关系2020年因边境冲突陷入低谷,直至去年10月两国就边境巡逻达成协议,领导人与莫迪同月在喀山会晤后,双边关系才逐步回暖。中国外长王毅上周访问印度,促成中印多项合作共识,包括尽早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的直航航班,也为这次“习莫会”奠定了基础。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副会长潘特(Harsh V Pant)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习莫会”顺利举行意味着中印正迈出步伐,推动两国政治与外交关系正常化。

但潘特指出,印度在重新调整对华关系的同时,也力求确保关系的对等。例如,印度外交部文告提及要缩小对华贸易逆差,显示印度希望获得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中国一些领域至今尚未向印度开放。

印度与美国关系近期急转直下,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被视为促使印度向中国趋近的因素之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受访时说,美国和印度目前正互相谈判要价,印度正适度对美国采取反制,但这一做法可能进一步激怒美国总统特朗普。

林民旺认为,中印关系改善空间很大,关键在于未来几个月是否出台具体政策。他指出,去年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会晤后,印度一度释放积极信号,但随后进程又放缓,直到近期特朗普向印度施压后,中印互动才再次升温,“印度内部仍有较大的分歧和阻力。”

林民旺评估,中印恢复航班和人员往来相对容易,但要加深经贸与科技领域合作仍面临挑战。“印度之前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安全化,要克服这个心魔会比较困难。”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议将于星期一(9月1日)召开,领导人预计将与其他领导人签署并发表《天津宣言》。印度在往届会议中曾拒签联合声明或对部分内容不认同,今年声明能否获得印度全面通过并签署,是关注点之一。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