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岁上岗,35岁下岗,50岁再上岗,奇特的中国职场。”
强制社保进入倒计时,中国互联网上段子层出不穷,主要围绕两个年龄层:一边是中年求职者面临到手薪资缩水、甚至被裁员的双重压力;另一边,无须缴纳社保的退休人员,反而成为企业争相招募的“香饽饽”。
中国最高法院8月初发布司法解释,明确自9月1日起,雇主与雇员任何规避社保缴纳的私下协议一律无效。消息一出,社媒平台上关于“老龄就业”的讨论迅速升温,“麦当劳招聘退休员工”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有网民调侃,未来“七老八十还得出去工作,得请假回家过60大寿”;也有人对退休返聘表达不满:“退休了还要跟年轻人抢,就不能拿着退休金认真过退休生活吗?”
尽管麦当劳迅速澄清,招聘退休员工并非新做法,但《联合早报》查询多家求职网站和社媒平台发现,相关职位涵盖餐厅服务员、店员、档案员、财务、安保等多个领域,月薪从3000元至6000元不等,其中不少招聘启事发布于8月的前两周,即最高法司法解释发布后。
至于究竟增加了多少退休人士岗位,目前仍缺少量化数据证明,但这个司法解释引起的议论与焦虑,则显而易见。
与周末单休、996为常态的低薪白领工作相比,面向退休人士的岗位不仅时间更灵活,也几乎无需脑力劳动。例如,上海一连锁面包店招聘的收银员,底薪4500元,另有提成与绩效奖金,法定节假日支付加班费,唯一的硬性条件就是:必须持有退休证。
招聘退休人士可节省一半人力成本
对于餐饮、零售等薄利小微企业而言,招聘退休人士的经济效应很清楚。以上海为例,雇佣普通员工每月企业社保支出约2800元,即便按照上海2025年最低月工资标准2740元计算,用人单位每月也须支出至少5540元。而退休人员因无须缴纳社保,直接节省近一半人力成本。
上海一家小型餐厅老板程女士受访时坦言,强制社保政策对餐厅经营压力不小,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她只能更多请“家里人”帮忙,以规避社保支出。
社媒平台上,小企业主为规避社保的案例比比皆是。一名青岛网民发帖称,新规出台后,公司“理直气壮不给交社保”;另一四川网民则无奈地表示:“我妈的老板已经放话,社保自己交,不交就辞职。”
建筑行业从业者刘先生则向本报透露,一些小型企业通常只在生意旺季临时雇佣工人,以规避社保义务;而中型企业则多采用“最低保障”策略,只为参与投标、信用评分等所需的核心员工缴纳社保,其余员工则视为临时工,仅购买集体工伤与意外险。
不足额缴纳社保在中国并不罕见。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51社保对全国6125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仅28.4%的企业社保基数完全合规,28.2%按缴费下限缴纳,22.0%“按固定工资部分,不算奖金”缴纳。
29岁的武汉职场人士王雨茜(化名)便是被“克扣社保”的一员。她告诉《联合早报》,尽管武汉社保缴费基数的月下限为4494元,但她曾任职的两家公司,均仅以当地最低工资的10%为她缴费,每月金额不足200元。
不过,王雨茜对此并无怨言。她说:“我根本就不想交社保,因为交了也不一定拿得到……等到我退休的时候,给我们交社保的都没剩多少人了。”
王雨茜的担忧不无理由。随着60岁以上人群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中国目前正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平均每年退休人口超过2000万人。而破新低的出生率,意味着未来能为退休金做出贡献的人群越来越少。
中国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曾预测,中国养老金可能在2028年首次出现负数,到2035年则有可能耗尽累计结余。
学者:社保改革短期有阵痛 长期利于经济转型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强制社保实施后,势必引发多方博弈。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可能需要重新分摊社保成本;员工可能因此跳槽;企业可能转而招聘无需缴社保的退休人员,甚至有部分小微企业因成本压力难以为继,被迫关停。
他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企业倒闭的情况难以避免,但预计是少数,更多企业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人力成本。尽管招聘退休员工在短期内能降低开支,但也可能带来生产效率下降等隐性代价。
傅方剑指出,中国早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血汗工厂模式推动经济腾飞,但这种路径的代价是劳动力收入长期偏低,内需乏力。他说:“中国商品虽然价廉物美,但老百姓始终缺乏购买力,归根结底是因为收入提不上来,只能维持温饱,缺乏安全网。”
在他看来,随着经济发展,官方有必要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引导和纠偏。强制社保虽然不直接等同于最低工资制度,但本质上起到了类似作用。
他说,一方面强制社保提升了劳动力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的体现: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内需为支撑、劳动者共享增长红利的阶段。
不过,傅方剑指出,这样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系统性努力。但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若要真正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前提是让老百姓富起来。“如果工资长期低迷,那肯定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