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旱到暴雨频繁  气候变化敲响华北防灾警钟

过去五年,在北京市密云区经营民宿的刘霞(化名)明显感觉到暴雨越来越频繁,每到7、8月份,她常常因为暴雨预警,不得不劝返住客。尽管积累了一些应对恶劣天气的经验,上月底一场暴雨还是让她措手不及。

7月27日凌晨1时,民宿附近的小河因连日大雨,河水突然暴涨,涌入民宿院子。危急时刻,刘霞独自沿家挨户奔走,将数十名住客喊醒并疏散到安全地区。

她告诉《联合早报》:“撤离后,整个村就淹了。过了很久,我的手脚还一直在发抖。”

那场暴雨为刘霞和许多灾民敲响警钟:近年来北京乃至华北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威胁的不只是生计,更是生命安全。

2021年7月,河南省一场罕见暴雨引发大规模洪灾,398人死亡或失踪,省会郑州地铁五号线发生严重灌水,14名乘客遇难,尤其震惊各界。

2023年7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北京四天内录得140年来最大雨量,至少62人丧命。

2025年7月,京津冀地区又遭遇极端暴雨,一些地区几天内的降雨量超过600毫米,相等于常年一年的雨量,北京与河北分别有至少44人和八人遇难,密云等北京郊区的灾情尤其严重。

这些带来灾难的极端降雨打破了人们对北方干旱气候的固有印象。刘霞说:“这些年来天气潮湿、酷热又常下大雨,感觉像在南方似的。”

气候变化造成“气候鞭打”现象

中国北方天气反常,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主任孔锋受访时解释,全球变暖增强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气温越高,大气的海绵作用就越大”,夏天时更容易促成暴雨。

不过孔锋指出,北方夏季暴雨越来越猛烈之余,春秋季的雨量则越来越少,这形成气候学中的“气候鞭打”现象,即短时间内从一种极端天气迅速变为另一种相反状态。

有研究也发现,随着全球暖化促使海温升高,西北太平洋的风暴活动也逐渐北移,导致原本到达高纬度海洋面便减弱的台风继续发展,引发中国北方的极端天气。

种种因素促成中国北方“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防汛期逐渐拉长,降雨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尽管北方城市近年来不断强化防灾体系,但每一场极端暴雨仍暴露出新的脆弱点。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受访时举例说,北方城市近年来不断汲取教训,加强防范内涝的排水能力,完善预警等应急系统,并在易发山洪的地区安装不易被冲毁的监测设备。

这些措施虽然发挥了作用,但今年北京的暴雨却是集中在东北郊区。马军指出,当地近年较少经历特大暴雨,民众洪涝灾害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归根结底,强降雨发生的具体区域和时段预报仍需改善,“极端强降雨的精准预报在全球都是难题”。

至于中国多个城市10年前开始推行、加强城市吸水能力的“海绵城市”治水措施,马军评估,这更多是应对城市建成区排水不畅引发的一般性内涝问题,面对50年甚至近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难以完全靠增加植被吸收和土壤渗透解决,需要综合措施应对。

农村尚需更多防灾救灾资源

经历最近这场重创北京郊区的暴雨洪灾,孔锋认为,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应该加强实现城乡一体化。

这包括更倾斜关注农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毕竟农村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防力资源不足等问题,更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

密云民宿业者刘霞也认同在农村投入更多资源。她说:“当天下暴雨时,村边的河道涨水特别严重。雨季的时候,区里或镇里其实应该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河道。”

她也称,洪灾发生后,村民展现出积极的互助精神,但基本都是在自救,未获得官方在清理或修复受损设施的支援或指导。

更宏观地看,孔锋认为,中国城市必须加快推行防汛抗旱的一体化建设。

他解释,南方长期以防汛为主,北方则侧重抗旱,以致南北抗灾能力存在各自薄弱环节,但当下的实际情况是,旱涝灾害正在南北方同步发生。

继北京极端暴雨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本周因连日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七死七伤;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本周也发生洪灾,截至星期六(8月9日)下午6时,已导致15人遇难,28人失联,15人受伤。

马军指出,面对跨越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各地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协调机制。

他以这次北京和河北的暴雨为例说,河北省兴隆县先遭遇强降雨并引发山洪,上游水情是否有效纳入下游北京太师屯镇等区域的洪涝风险判断,值得认真检视。 

从碳排放源头应对极端天气

华北暴雨频发是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个侧面,更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缩影。在应对方面,除了提升防灾救灾能力,同等重要的是从源头减缓气候变化的冲击。

降低碳排放是关键之一。马军指出,中国近年来力推能源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包括电动车、光伏等领域都发展迅速,成效已初步显现:今年首季,中国碳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目前碳排放占全球约30%。

马军认为,中国坚守气候承诺并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他进一步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有助减缓气候变化,也是适应极端气候的重要保障,例如在高温热浪气候下提供稳定电力。

马军强调,气候变化的两大核心策略是减缓和适应。在全球范围,各方探讨更多的是减缓策略,而适应策略虽然也被提及,但执行难度更高。

他坦言:“气候变化趋势到底会是什么,会到多极端的程度,大家其实都还在摸索。”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