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领导人将再次召开峰会  经贸矛盾料难化解

中国外交部星期一证实,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四(7月24日)访问中国,并会见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

这将是中欧时隔19个月再度召开领导人峰会。在乌克兰战争持续及全球经贸摩擦加剧背景下,受访学者对峰会成果预期都较为谨慎,双方经贸矛盾料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星期一(7月21日)在官网宣布,经中欧双方商定,科斯塔、冯德莱恩将于星期四访华,两人将会见领导人,并与中国总理李强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科斯塔在声明中表示,峰会是与中国最高层接触、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坦诚建设性讨论的机会。“我们渴望对话、真正的接触和切实的进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平衡、互利共赢的关系。”

欧洲理事会在官网文告称,峰会正值欧中建交50周年,重点议题为双边关系现状以及包括俄乌战争的全球地缘政治挑战。欧中领导人将讨论如何确保更加平衡、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推进绿色转型等共同利益。

文告还说,欧盟还将倡导保护和维护多边主义以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俄乌战争爆发至今,中国未公开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但也否认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中欧经常为此出现争端。冯德莱恩本月初在欧洲议会批评中国实际上正支持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强调中国如何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战争互动,将是欧中关系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欧盟上周对俄罗斯新一轮制裁方案涉及多家中资银行及中国企业,引起北京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星期一在例行记者会上,敦促欧方停止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谈及中国对中欧领导人会晤有何期待时,郭嘉昆表示,中方期待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欧关系。但他也指出,双边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欧方一些人不断强化对华关系三重定位,片面夸大经贸具体问题,在乌克兰问题上无端指责中方,给中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席睿德(Alfred Schipke)向《联合早报》指出,乌克兰战争对欧洲而言,是关乎生存的核心议题,比经济等其他考量更加优先。若中欧能够就重启接触达成共识,并为结构性合作奠定基础,即可视为一次有意义的成果。

他注意到峰会正值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外界对峰会成果预期较为谨慎。但“这个机会来得及时,可以管控分歧、重建信任,更重要的是,为持续对话建立机制”。

中欧近年来在经贸领域面对不少摩擦,涉及中国制造电动汽车、欧洲白兰地和猪肉、政府采购医疗设备及稀土等。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受访时强调,中欧领导人在此次峰会来澄清彼此误解,不一定能化解上述经贸矛盾,这些问题还需形成专业团队来讨论、解决。

上一次中欧领导人峰会是2023年12月在北京召开,按照轮流举办惯例,此次峰会本应在欧洲举行。但北京表明领导人不愿前往布鲁塞尔,改为欧盟领导人再度访华。

另外,中欧原计划在峰会上签署气候行动联合声明。但据悉布鲁塞尔要求推迟,称除非中国承诺加大力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而7月25日合肥商务峰会也因北京要求取消,使两天峰会压缩成一天。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