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从上海来新加坡度假,头等大事是打卡乌节路上的泡泡玛特新加坡快闪店。
在这个当红潮玩品牌的快闪店里,可以买到多个IP的新加坡限定款商品;其中人气最高的,莫过于Labubu的新加坡版搪胶玩偶“Merbubu”。要购买这款鱼尾狮造型的Labubu,必须先到官网登记抽签,中选者才有资格到店购买。
朋友注册了四个账号抽选Merbubu选购权,但无一中签。我不解地问:这么大费周章,为什么不索性在二手平台收一只?她当即打开手机上的二手平台页面,显示一只原价225元的Merbubu,已被炒到近1000元。
也有少数不那么狮子大开口的二手卖家,仅要价四五百元。但朋友不敢掉以轻心:“开价太低的很有可能是假货,万一不能退换,买了就是砸在手里。”
Labubu玩偶假货泛滥,并不是什么秘密。当限量发售的正版玩偶光速售罄,并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两三倍高的价格,相信不少人会想:不如买个山寨版。但我万万没想到,购买山寨版Labubu,竟然也是一股风潮。
中国高仿厂家的实力远近闻名,仿制名牌包包都能以假乱真,生产同款玩偶想来更是小菜一碟。但网民们在社媒平台上晒出的山寨Labubu,并不是做工精细的高仿版,而是口眼歪斜、手脚倒置,连牙齿都要少几颗的“Lafufu”。
这些粗制滥造的“一眼假”Lafufu,售价介于20元至50元,常见于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深圳华强北商圈以及各个电商直播间;如今它们也供不应求,有时要等上一周才能发货。除了仿造原版Labubu造型,还有厂商自创出四脚着地、可以爬行和唱歌的电子狗“Lagogo”。
不少网民在开箱视频中直言,购买山寨版Labubu除了因为价格便宜,也是为了看看它“到底有多离谱”。Lafufu比丑,俨然成为社媒上的新流量密码。就连带火Labubu的泰国女星Lisa,最近都晒出她买到的Lafufu照片,看似又要引发一股风潮。
和背高仿名牌包时生怕被认出是假货的忐忑相比,Lafufu买家不仅毫无“假货羞耻感”,甚至把购买和拆盒过程视为一种值得分享的体验。市场研究机构Mintel分析师指出,和大多数山寨商品一样,Lafufu凸显了人们对归属感、体验感和参与潮流的向往。
当然,购买侵权的盗版商品并不值得提倡,但Labubu乃至Lafufu的爆火,都凸显出在经济增长疲弱、整体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不再是刚需,而是体验。
践行这一理念的,除了泡泡玛特这类快速崛起的“新消费”代表,还包括路易威登(LV)这样的奢侈品牌。
过去一周,上海城中最热门的打卡地标,莫过于矗立在南京西路上的LV巨轮。这艘30米高的路易号游轮型建筑,内设三层复合型体验空间,既有品牌专卖店,也有展览馆和咖啡厅。据了解,本月的展览和咖啡厅进场名额都被约满。但进不去也没关系,许多民众携家带口在巨轮脚下拍照打卡,就算是参与其盛。
建造路易号的背景,是今年来奢侈品在华销售持续遇冷。LV的母公司LVMH集团今年第一季在亚太市场收入同比下跌11%,该区域对集团业绩贡献占比从去年的33%降至30%。和其他奢侈品零售商一样,LV正在从单纯的商品交易模式转向以体验吸引顾客,从而带动销售业绩。
虽然还没有数据表明LV巨轮为品牌吸金的效果如何,但据中国媒体报道,紧挨着巨轮的星巴克咖啡店过去几天由于客流过大,已开启限流进店模式。巨轮所在的兴业太古汇商场也是门庭若市,从服装店、电子产品店再到茶饮店,都有不少顾客上门。
二三十元的Lafufu和上万元的LV包包,两个天差地别的消费场景凸显的却是同一个消费趋势,即在传统消费模式遭遇供大于求、价格内卷等瓶颈之际,以提供参与感、情绪价值和社交传播价值为主的体验式消费,正成为驱动消费经济的新引擎。这不仅是一种经济趋势,更是一种跨越阶层和领域的文化现象。
不过,体验式消费的特点,也代表如果体验不能快速迭代,热度就可能稍纵即逝。此外,它比传统消费模式更难复制和监管——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打造LV巨轮,泡泡玛特也无法从Lafufu的收益中分一杯羹。
如何让充满活力但捉摸不定的体验式消费变得更稳定和可控,是商家要应对的挑战,也是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之路上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