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中国经济稳增长须结合三方面政策

中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却仍未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的火车头。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导致中国很难依靠出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中国政府必须结合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与地方政府改革,才能稳定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星期四(9月11日)在第三届财新“亚洲愿景论坛”以英语发表特别主旨演讲时,也研判地方政府改革会是接下来几年的重点。

这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演讲中先梳理了中国经济的现况以及所面对的挑战,接着提出政府有哪些政策选项,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

黄益平评估,中国经济现阶段有两股力量在拉扯,“我们常听到两种关于中国经济的说法,一种略微负面,另一种则更为负面”。

第一种说法是中国产业因国家补贴发展得很好,并蚕食所有人的市场份额,例如电动车。第二种说法是中国经济仍受到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拖累,导致内需疲弱。

内需疲弱造成产能过剩,一般通过出口解决。黄益平认为,就目前来看,中国出口显然正面临挑战。“即使没有高关税,外部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过去我们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估计难以持续。”

中国也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黄益平分析,中国经济还在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依然存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退出市场,这就是经常被人提起的“中等收入陷阱”。

当经济放缓时,市场会出现不少声音呼吁政府大力放宽货币政策和扩大财政支出,但在黄益平看来,两者都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考虑的稳定增长政策应该是综合性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性政策和改革政策的结合。”

去年9月下旬,中国政府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和降低房屋抵押贷款利率。黄益平指出,这些政策是为经济筑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发挥效用。

在改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方面,黄益平认为,中国政府处理得不错,但估计还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解决。

中国下阶段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地方政府改革。黄益平说,中国经济的最终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地方政府配置资源比中央政府来得好,但这依然不是由市场主导,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改革。”

如果上述政策都能落实且快速见效,中国经济将由新的增长引擎带动并快速增长。反之,传统产业会继续拖慢经济增长步伐。黄益平预测,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新旧力量继续发挥作用,直到一方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还须学会倾听贸易伙伴的担忧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星期四另一场专题讨论中,也回应了有关中国应如何摆脱产能过剩的提问。

汪涛指出,中国政府推动的“反内卷”,就是新一轮的供给端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寻找更多海外市场或将部分销往美国的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是生存关键。

这无疑会给其他市场带来价格下行的压力,因此汪涛认为,中国也要学会倾听贸易伙伴的担忧。“其他国家与其试图通过征收关税或设置壁垒来保护自己免受中国低价商品的侵害,不如与中国谈判,表明它们的担忧,以及彼此能交换什么。中国则须要学会倾听贸易伙伴的担忧。”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