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身份认同与网络暴力 ——张学友的“香港加油”何错之有?

时间:2022-07-09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肖俊

在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活动次日,中国网络上突然出现针对香港歌手张学友的不友好言论,令人颇意外。少数网民指责张学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的“香港加油”一词,曾是前年香港“黑暴”的用词,认为他这么说是不爱国的表现。张学友不得不公开回应,自己是爱国港人,说“香港加油”没有任何不妥。

尽管绝大部分大陆网民力挺张学友,但还不足以完全掩盖少数网民的声音。此事值得深究之处在于,指责张学友的网民是爱国的,张学友也是爱国的,他们之间为何会出现冲突?此次网络言论事件颇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爱国?批评张学友的网民与张本人之间的冲突,并非是否爱国,而是爱国形式的冲突,即双方在爱国的表现形式上认知不一致。

张在回应中把他的价值立场说得很清楚,他是一个爱国港人无疑。网民纠缠的只不过是形式,形式上应当如何表现、如何说话,完全忽略张学友爱国港人这一实质。显然,这场争执中的网民带有强迫性,是以自己所想象的爱国标准去强迫他人服从。

这些网民所呈现的政治文化心理,是顺与逆的“王霸之道”,延续的是古代专制政治中“天下中心主义”的政治范式,过分看重形式上的(礼仪上的)等级秩序,对“他者”的某些错讹、差异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羞辱、排斥。通俗地说,就是形式重于实质,形式上满足了,就是对自己的“认同”。少数网民对张的不礼貌言词,不是家教问题,而是政治态度上的语言暴力问题。

批评与支持张学友的网民间的冲突,反映中国大陆网民较复杂的价值分化现状,笼统地说就是陷于“东西古今”之争的混乱之中。这些价值之争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呈现为纠缠难解的复合特征,包括儒家为主体的东方思想与古典自由主义为主体的西方思想、中国古代儒释道融合的多元思想与现代宪政政治思想、东方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普世主义与特色价值、全球化与地方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等等二元价值的纠缠。

这种现状说明大陆多数网民在价值认同上的复杂性,既希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强大,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又对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抱谨慎态度;既享受改革开放将中国纳入全球市场一体化带来的繁荣,又担忧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丧失经济控制权;既肯定现代制度的理性与秩序,又对普世宪政民主可能带来的民主泛滥持悲观立场。在国家认同上,也深受上述价值冲突的影响,在坚持单一性还是多元性上存在较大纷争。

英文的idendity既可译为身份,也可以译为认同,有时也译为身份认同,是一个现代政治学概念。政治学中的认同理论,主要内容是对某种政治价值的认同、接受,以是否认同作为身份识别的基础。认同理论承认多元且尊重多元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或说是民主的一种体现方式。在殖民与后殖民地区,价值认同往往呈现更多复杂性。在宗主国政治文化熏陶下,普遍出现现代价值与本土价值既融合又冲突的复杂形态。特别是脱离宗主国之后,价值冲突往往更频繁。对部分后殖民地区的精英来说,价值上的困惑并不会随着殖民世界的解体而消逝。

香港回归25年来,价值认同一直是陆港关系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从政治改革到教育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推进港人的“中国认同”。然而,毕竟香港是港人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政治、法治、教育都已有上百年的特殊历史。虽然回归后,港人的“中国认同”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事实上依然存在中英两种不同价值的分野。高度认同是好政治的基础,但也应坚持尊重多元这一民主精神。

简化身份助长政治暴力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根源,是价值上“根据宗教或文化对人类进行单一划分”,这种理论上的简化主义,往往不经意地助长了实际政治中的暴力。这一卓越研究为我们理解现代世界冲突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单一身份划分往往把社会割裂为对立群体,阻碍了不同国家、社会与群体之间正常的沟通交往。人的真实状态是兼具多重身份的,这是生活多样性的本真。森给予的一个重要提示就是——身份政治中隐藏的暴力,是现代社会祸乱的根源。

有人将中国近20年来网上出现的民族情绪表达,统称为“网络民族主义”,这个词像“民族主义”本身一样,存在诸多歧义。对大多数非西方国家来说,民族主义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发西方价值与本土价值的冲突。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正常现象和过程,冲突最终使民族国家演化为兼具普世性和民族性的国家。民族主义在国家发展中的实际地位和贡献究竟多大,学者莫衷一是。民族主义者在价值上也非完全一致,中国不同族群、社群之间的价值差异,是很普遍的。

从广义的民族主义来看,网络上民族意识的表达,可以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一部分。在网络上指责张学友不够爱国的网民,有着鲜明而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责任,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言词不礼貌且带有暴力成分,反而认为他们的做法符合政治国家想象。

他们自以为代表国家,却没有意识到单一身份划分潜藏的暴力与恐怖主义。他们在身份上甚至较森所说的单一身份划分还要严厉,不仅要求身份必须是中国人,而且还要求个人言行要有符合一致性的表达。在大陆这样一个长期处于集体动员政治的国家里,很多人缺乏基本尊重他人自由权利的习惯,也对身份多样性社会所需要的宽容精神,缺乏了解。譬如,当北京冬奥会冠军谷爱凌获邀成为美国冬奥会申办大使时,不少人对她事实上的双重国籍身份表示不满。这些言词与指责张学友的言词,在本质上都具有强迫一致性特征。张学友和谷爱凌属于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精英,还能得到一定的尊重。但是,对于一些较认同西方价值或留在海外的中国人,某些网友的言词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如果言词中肯定和赞扬了西方,就有可能遭遇“爱国”网友的语言暴力。

民族意识表达是一个国家的正常现象,对于何为爱国者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会在身份政治问题上出现价值纷争。中国应彻底走出文革“单一身份划分”的绝对政治时代,鼓励尊重多元多样的身份政治,避免形式上的单一化和一致性。

作者是深圳大学副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