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美国枪支暴力 低龄化倾向及启示

时间:2022-07-09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伍国

美国刚刚通过加强枪支管制的法令,仿佛如同示威一般,今年的美国独立日庆典当天,就见证了一起发生在芝加哥的无差别扫射。每年要降无数次的各地美国国旗,又被降了下来,领导人又对其实早已司空见惯的暴行和悲剧表示“震惊”。

其实,真正值得震惊的,倒不是扫射发生在一个最不该发生的时间和场合,煞了庆典的风景,而是7月4日的这起事件,又是青少年犯案,而且和前面的案例一样,都具有白人、男性、年纪很轻、单独行动、极端狂暴的特征。

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一起血腥事件,驾车冲入人群导致一名女性死亡的小菲尔兹(James Alex Fields Jr.)时年只有20岁。去年11月19日,在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县法院,在黑人抗议活动中跨州枪杀两人而被起诉的18岁少年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被判无罪。在今年5月纽约州布法罗的枪击案中,枪手佩顿·金德伦(Payton S. Gendron)18岁。同月稍晚些时候,震惊全美的得克萨斯州枪击案凶手拉莫斯(Salvador Rolando Ramos)也年仅18岁。在芝加哥最新发生的这起枪击案中,行凶者罗伯特·克里默三世(Robert E. Crimo III)只有22岁。

前三起案件都有政治色彩。据媒体报道,小菲尔兹是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崇拜者;里滕豪斯和白人种族主义团体来往密切;金德伦更是毫不掩饰种族动机,在案发前曾表示自己是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目的是“防止白种人消亡”;而受害者中,也以非裔美国人为主。拉莫斯此人据报道备受家庭解体和精神健康问题困扰,干案更多是个人因素。

从技术上说,低龄化的枪支暴力之所以可能,和美国很容易购置AR-15这类杀伤力强大的准军用枪支有关,也正是6月25日枪支管制法案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加强对21岁以下购枪者背景调查一项。然而,对购枪资格的适当限制和审查,以及打击非法购枪的《两党安全社区法》,并没有真正回答上述暴力攻击案的心理动因问题;因为虽然控枪是必要的,但不论枪支如何严控,就手段来说,驾车冲撞人群也已经发生过了。

这些集中爆发的反社会暴力案件,和一般因为个人之间冲突引发的、目标明确的复仇不同。个人复仇类攻击一般发生在职场,是个人认为自己遭受不公,长期积怨,一朝爆发,有中国话说的“冤有头,债有主”,指向明确的特点。目前美国反复发生的大规模、无差别攻击,却并非如此,枪手都涉世未深,并非像美国电影《第一滴血》(First Blood)或者《小丑》(Joker)里的主人公那样,在社会上深受挫折。

笔者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大规模枪击低龄化中所体现的政治性,即不是因为个人的遭遇而反击和报复,而是执迷于某些极右的意识形态理念。事实上,美国“种族大熔炉”的神话早已被打破,黑白两个主要族裔之间,因为历史形成的鸿沟,现实中以白人警察针对黑人为主的警察暴力,以及黑人维护生命权的抗争不断。由于移民人口增加,生育率较高,造成部分白人内心丧失优势的恐慌感,乃至全球化造成的产业凋零,都一再冲击本已高度紧张和脆弱的族群关系。

尽管美国的平权法案确实使得不同族裔在升学、就业方面获得相当的平等待遇,但容易诉诸暴力的白人青年,恰恰都是处于社会边缘,并不在专业工作场合参与和理解平权过程的个体。过去几年间,美国右翼思潮泛滥,又为这些思想偏执、迷信暴力的青年,找到了精神支点。

青年普遍存在精神健康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美国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健康问题。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校园的痼疾,心理疾患比率近年大幅飙升。《纽约时报》中文版2015年6月5日有一篇报道《焦虑症成为美国大学生中最常见心理问题》,也讨论到这个问题,认为对学业成功的期待,父母过度保护和社交媒体造成的攀比和同侪压力,都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因素。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客户有一半在最近称,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有三分之一曾接受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四分之一存在自残行为。”致死32人的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就是其中一个最极端的代表,和今年得州的拉莫斯案类似。

当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及政治执念、心理困扰,和枪支的唾手可得,甚至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崇拜(电影《第一滴血》和《小丑》也渲染“正义”的暴力)加在一起,的确很容易在美国这个高度竞争,充满各种紧张、冲突、博弈、家庭稳定性较低、个体极容易产生孤独和疏离感的社会里,汇合成一股危害公共安全的暗流,再面对冠病疫情后的种种不确定,年轻族群中的激进分子,更加容易走火入魔。

相比之下,美国亚裔族群较少攻击性,除了在权益受到明显侵犯时走上街头和平抗议,绝大多数时候较为温和自律,中庸稳健,责任感强,甚至喜欢苛求自己,而不是向外发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手为韩裔学生,算是孤立个案)。如果能避开极端思潮,同时用亚洲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调节身心,避免过度焦虑和孤独,既认清美国社会的弊端,又认识美国文化中肯定大胆创新,鼓励批判思维,宽容不同视角,父母子女之间平等沟通的优点,亚裔的下一代成长当更加顺利。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当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及政治执念、心理困扰,和枪支的易得,甚至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崇拜加在一起,的确很容易在美国这个充满各种紧张的社会里,汇合成一股危害公共安全的暗流。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