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港推展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时间:2022-07-19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不少香港人公然鼓吹“港独”,令北京官方大为愤怒之余,也醒觉到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受西方思想熏陶,国民意识严重薄弱,于是过去几年在港全面推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六,香港最大的建制派教师工会——教育工作者联会就宣布筹办多年的“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正式揭幕。该中心不仅有展馆,日后还将为全港师生提供一系列学习活动与培训课程,成为香港第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国民教育中心,开启了香港爱国教育的新篇章。

事实上,香港教育界在九七回归中国前后一直欠缺国民教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数量极少的几所传统爱国学校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这些传统爱国学校在香港教育界却是被边缘的学校,引不起教育界和家长的重视。

箇中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香港社会尤其是中产阶层在港英政府的理念灌输下,认定了国民教育是非理性的,容易沦为政治灌输工具。每当有学校推动爱国教育工作时,就会遇到教师和家长们的大力反对和阻挠。

到了2012年香港爆发“反国教风波”,“国民教育”一词更成为“洗脑教育”的代名词,变成教育界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药”,许多学校不敢在校内深入推动国民教育。年轻一代由于长期没有接受国民教育,也很自然地缺乏国家观念。2019年反修例运动中出现“港独”思潮,并不是无缘无故。

《香港国安法》前年实施后,特区政府随即在学校加强国民教育,包括修改高中通识教育科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要求学生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同时,教师必须参与的核心培训课程中,也加入与宪法、香港基本法有关的内容。

港府开展一系列改革举措,令过去两年教育界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积极变化。在学校讲授爱国不再是见不得人,而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香港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国民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衍生出形式主义。众所周知,爱国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愫,不存在任何压迫和强制。当然,爱国主义某些时刻也需要仪式,但这种仪式并不与任何形式主义的硬性要求相关联。一旦走向形式主义,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效果。

目前来看,香港中小学的不少国民教育活动都太过重视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比如,除了升挂国旗仪式外,有些学校喜欢集中全校学生召开“说教式”的教育大会;在一些青年活动中,不时可以看到主办单位让年轻人集体“摆字”喊口号,拍照后便一哄而散。如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会真正“入脑入心”。

二是衍生出民粹主义。朴素的爱国情感表达应该是理性的,真正的爱国主义也不会盲目抵制、煽动仇恨。但最近几年,香港网络上却出现了许多非常激进的声音,有些政治网红人物打着爱国旗号,做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有人甚至为了排斥异见,经常性地鼓动民众去“扣帽子”。

譬如,有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发声,一会儿号召建制派支持者抵制某国商品,一会儿又批评港人出国留学、旅游行为不爱国。早些日子,歌手张学友发言也被部份香港“爱国”网民凭空制造事端,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三是滋生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推动爱国教育,可让民众加深认识国家,培育自豪的爱国情感。但一旦过分陶醉于对本国的激情崇拜,往往很容易盲目拒斥他国甚至是排外,使原本朴素的爱国情感慢慢变质,逐渐走向危害国家发展的极端,背离了爱国主义的本质。

尤其是当前的中国,已非百年多前积弱的中国。近年一些香港建制派人物在“爱国情感”的影响下,往往带着一种浓厚的复仇情绪,提出要“收复失土”或“打败前帝国主义国家”。这种进攻型的爱国主义并不健康。

正如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揭幕礼时所说,过去有“居心叵测的人勾结外部势力”刻意误导港青对国家的观念,令国民教育长期被污名化。官方在今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全力推展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但香港毕竟是国际大都市,官方在培育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应该增强爱国主义的包容性,坚决抵制上述三种主义,这样才能令“一国两制”发挥更大的优势。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