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中国官方“稳”字诀

时间:2022-03-07 07: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蓟燕春秋

中国总理李克强前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出现了80多次,不仅凸显官方今年各项工作将“稳”字当头,也表明“稳”是今年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的基调。

政府工作报告是每年两会人大代表、政界委员审议和讨论的大框架,也是两会的重头戏。它的源头来自上年年底举行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12月举行的这两次会议,都开宗明义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稳”字细化到各项政策,让几千名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这一基调建言献策。

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和住房保障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农业生产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前天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必须立足国情,稳扎稳打,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近些年来,中国官方一直将“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基调,但把“稳字当头”置于“稳中求进”之前,还是去年年底以来的新动作,表明“稳”是中国高层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外政策的基本要求,为下半年举行的中共二十大创造较好的内外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

“稳”字当头与中国高层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密不可分。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等等。

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得出结论: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也就是说,中国内外都面对更多不稳定因素,要爬坡过坎,“稳”字是要诀。

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更彰显“稳”字诀的重要和迫切。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俄乌战争将迫使西方国家把更多精力用来对付俄罗斯,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对中国来说,要在俄罗斯与西方对抗中保持平衡并非易事,如果把握不当,很可能被西方贴上“选边站”的标签,促使西方基于意识形态加速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脱钩,反而使中国失去战略主动。这个时候,稳住自己中立调和的角色,不将任何一方的火力揽到自己身上,是明智的选择。

俄乌战争爆发后,一些中国大陆鹰派人士建议解放军乘机一举收复台湾,台湾官方和民间也有相关担忧。不过,这些建议和担忧显然没有弄清大陆高层“稳”字诀的要义。

在大陆高层看来,自身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两岸统一并非十分迫切。因此,高层对台的大政方针仍是“一中原则、和平统一”,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

高层认为,大陆已经把握了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完全有能力遏制“台独”和外部势力突破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底线。但只要底线不被突破,大陆还是要坚持战略定力,也就是坚持“稳”字诀,绝不会轻易让台湾问题破坏大陆的发展机遇期,也不会主动采取武统方式让治理台湾成为大陆沉重的包袱。大陆对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志在必得,那时再解决台湾问题,难度和代价都会小得多。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官方在内外政策中坚持“稳”字当头,是要稳住中国多年来的发展态势和外部环境。这个“稳”不是裹足不前或无所作为,要靠深化改革和努力奋斗才能得到。“稳”是“进”的基础,官方的目标还是要爬坡过坎,继续前进。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