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扬:别拿屠龙刀切菜

时间:2021-12-12 09: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古吹台

一名目前就读于非特选学校直通车课程的亲戚,今年学校假期到一家中国企业在本地的分公司实习。分公司采用和母公司一样的内部系统,整个操作界面都是华文的。

所幸这名亲戚的华文水平属于中上,在实习的时候,切实感受到自己掌握好华文的优势,相信他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学好双语。

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建议他有时间再掌握一门语言,比如马来语或者法语,方便对接这个区域近3亿的人口,或与世界上29个法语国家沟通。而且,他应该掌握的水平不能只停留在生活语言层面,也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游刃有余。

精深技能发展局日前首次发布《未来经济技能需求》报告书,列举数码、绿色和关护三个高增长领域,未来最可能需要的20种“优先技能”。报告也突出16个早前公布过的关键核心技能,在未来经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过,这些关键核心技能虽然包含“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但没有提到掌握多语的必要。

《海峡时报》近日刊登了两封读者来函,对本地的华文水平提出了不同看法。

第一封来函刊登于12月7日,读者A指出,她经常看到人们投书《联合早报》,感叹华文水平的低落,以及本地缺乏让年轻人习得华语的大环境。

A在来函中写道,她好奇地向一名资深中学华文老师打探本地学生的表现,结果对方叹着气说:“每况愈下。”

A认为,实用主义是华文水平低落问题的核心。她说,投书早报者,指出本地生活方方面面都以英文为主,无论是标牌、网站,或教育及娱乐,都是如此,不谙英文者已经感受到被排斥和边缘化。

她也说,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考虑,英文如果是商业和行政的工作语文,学生和职场的成人就没有为华文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理由。

不过,A还是对于华文的复兴抱有希望,她吁请家长、学校老师和政府通力合作,再度为本地年轻一代打造有益于学习母语的环境,并且强调,攸关个人身份和根源的重要论述,还是通过母语比较理想。

读者L则在两天后刊登的来函中,泼了一盆冷水。她认为,由于许多家长在家都跟孩子说英语,所以华文对这些学生来说,只是学校的一门科目。而且,多数人只能精通一种语言,也就是英语,因此应该降低对本地华文水平的期望。也就是说,能够说一口其他国家华人也听得懂的华语,以及看得懂标牌、公告和菜单,就应该满意了。

L也说,要求人们工作时能够读写华文文件或者阅读华文文学,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需要多年的华文教育才能做到。她也认为,人们如果降低期望值,那华文的推广已经在本地取得成功,因为多数新加坡华人在讲华语运动的帮助下,已经会讲华语。

我无从判断L是否在讲反话,还是在表达内心真正的想法。但“做不到就降低期望值”的思路,却不是第一次在本地出现。

考虑到与拥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中国、本区域和印度对接的重要性,以及母语在文化与身份认同构成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还是应该投入更多心力维持母语的水平,而不是通过降低期望值来自欺欺人。

毕竟,本地学生都在学校接受了10年的母语教育,如果只拿来聊天和看菜单,那岂不是拿屠龙刀切菜,用倚天剑拆信封?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tanky@sph.com.sg)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