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金融监管人员大减薪

时间:2023-03-10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韩咏红:中国金融监管人员大减薪

早点

北看记

 “国企老总最大的悲剧就是当了正局级。”

在中国两会(全国人大与政协年会)本周公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一名北京友人带调侃的语气感叹,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这下可要大减薪了,就像中国国企老总被任命官职后,薪资福利大减。

为了加强监管,“解决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即将进行新一轮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有关方案已作为国务院改革的部分内容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整体上看,中国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的幅度不大——更深度与大规模的改革、即中共党务部门以及党政关系的改革,估计要在两会后才宣布。

仅就国务院机构改革而言,金融体系是调整幅度较大的领域,官方将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国家金管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原来的证监会将保留,但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单位,和新设的国家金管局一样,实行公务员编制及薪资体系。原来的中国银保监会将撤销。

官方称,这轮改革的目的是防风险、理顺职能,提高效率,但对证监会和银保监会现有工作人员来说,改革带来的最直接冲击可能是大减薪,未来想马上下海也可能受到更有力的管束。

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金融监管人员虽然也是体制内人员,但他们的薪资待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加上了绩效奖金后待遇明显比同级公务员高,其中“海归”和高层的薪资又明显更高。

这个改革方案公布当天,彭博社就引述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指出,随着证监会和银保监会从事业编制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人员薪水可能会减半,“他们不会高兴的”。

报道也引述知情人士称,证监会初级人员每月总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下同,3900新元),改革后可能减剩1万元。

不止如此,虽然中国早在2009年就规定,证监会工作人员离职须经过一至三年的“冷冻期”才能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监管对象任职,但一直有人得以规避“冷冻期”。这次改革后,金融监管人员要直接跳槽相信会受到更严的审视。

从大角度看,这其实是一年来中国高层多管齐下整顿金融业薪资、拉平业内收入差距、抑制高收入的又一步行动。中国金融行业更深度的薪酬调整已在进行中。

许多人注意到,本次两会前中共中央纪委2月23日发文,用词强烈直指要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已是对业内高薪发出警钟,再次掀起降薪舆论。

中纪委当时在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长文里,还强调要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都当成腐败问题看待。

而在2022年,中国证券业、基金业和财政部金融司都先后发出“限薪令”。其中财政部金融司8月初的通知,下令国有金融企业的薪酬要向一线员工倾斜,缩小内部薪酬差距。

如今,国务院机构改革直接把金融监管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是以更鲜明的行动,让金融业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

那中国金融人员的收入算不算过高?

应该说,相对于中国其他行业人员,金融业的薪资很高,其中证券业的薪酬又居于金融业峰顶。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曾报道称,金融业员工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其中证券业高管平均薪酬是制造业高管近三倍。然而,和外资与合资券商相比,中国证券公司的薪酬还有明显差距。

有人担心,一轮轮的降薪可能导致金融监管人才流失到金融企业,而中国金融企业的人才又流失到外资企业。这可能导致中国的金融业缺乏竞争力,金融监管人才不足,不足以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不过,调节金融业高收入看来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举措之一,势必持续推行。何况,金融业的竞争力不是最关键的,中国最高层强调的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认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相比之下,金融业的任务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和防范来自内外部的风险。由此观之,中国金融业下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更清楚了。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