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机器人自称“神” 印度信众向它祷告求指引

当聊天机器人被视为“神谕”时,对经文的解释权正从宗教领袖转到算法手里,越来越多信众开始直接向AI求答案。印度率先成为信仰与人工智能(AI)融合的前沿,信众正将AI用于礼拜与灵性指引。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5岁的拉贾斯坦邦学生米尔(Vijay Meel)过去向灵性导师请益,如今却经常向“GitaGPT”寻求指引。

GitaGPT是一个基于AI技术、结合印度重要圣典《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教义的聊天机器人项目。不过,与其他聊天机器人不同的是,GitaGPT会告诉信徒,他们正在与“神”交流。

米尔说:“当我没能通过银行考试时,我很沮丧。”机缘巧合下,他发现了GitaGPT,把自己的内心困境输入聊天窗,请AI给建议。GitaGPT告诉他:“专注于你的行动,不要为其结果忧虑。”

米尔说,这些话给了他启发。“这并不是我不知道的一句话,但在那个时间点,我需要有人再强调一次……这种反思帮助我重整思路,重新开始准备。”自那以后,他每周都会和GitaGPT聊一两次天。

美国卫斯理学院人类学家沃尔特斯(Holly Walters)指出:“许多人与社区、长者、寺庙的联结在减弱。与谈论上帝的AI对话,是一种寻求归属的方式,而不仅是灵性。”在她看来,AI渗入宗教“已成事实”。

近年,宗教类AI实验频繁涌现。2023年,“Text With Jesus”允许用户与耶稣及其他圣经人物的AI化身对话,被一些群体指责为亵渎;同年,基于《可兰经》的“QuranGPT”主打答疑与指引,因流量暴增据称上线一天即告宕机。除此之外,用户还能与“孔子”、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等灵性人物的AI版本互动,应用场景持续扩展。

更有甚者,一些项目直接以AI为宗教核心。谷歌前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创立的“未来之道”(Way of the Future)教会,旨在发展并推广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神。

但风险也在显现:在印度等数码鸿沟突出的国家,宗教化的AI或被误当作“神谕”,放大其输出的偏见与错误,从而对信仰实践与公共讨论造成误导。

沃尔特斯指出,对技术素养有限的用户来说,一个引用经文的聊天机器人,可能不会被看作一段代码,而是“神的真实声音”。

她说:“危险不仅在于人们可能相信这些机器人的话,更在于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有能力质疑这些话……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当这些工具被视作神圣之声时,它们的话语便会产生远超其应有分量的影响力。”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