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轮流转”——对于欧盟或将强制中国企业在欧洲转让技术的消息,一名中国网民上周在社交媒体如此调侃道。
之所以说“轮流转”,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从包括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而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崛起、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局势似乎出现反转——越来越多中企出海时,面临“技术换市场”的条件。
本月14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一场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表态说,欧盟欢迎外来投资,但这些投资必须创造就业、带来增值,并向欧洲转让技术,“就像欧洲企业一直以来在中国投资时所做的一样”。
彭博社进一步引述知情者透露,欧盟预计将在11月公布一套包括强制技术转让的新规,适用于有意进入关键数码产业,以及汽车、电池等制造领域的外企,主要用意是防止中国制造业压倒欧洲本土企业。
处于中美贸易谈判风口上的中国短视频平台TikTok,是另一特例。中美9月中旬就TikTok转为美国控股达成框架协议,综合各方消息,一个新成立的美国实体料将运营TikTok,而最关键的算法技术则不出售,而是大概率以授权方式交给美方。
有分析认为,TikTok通过“中国算法授权+美国实体运营”换取在美市场准入,这与中国科技巨头华为被封锁于美国市场之外的命运对照,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技术换市场”。
中企“技术换市场”形式更复杂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的角色正从“技术引进者”转向“技术输出者”,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新的利益摩擦和合规挑战。
孙成昊以中欧新能源汽车为例说明,中国在新能源电池和智能制造方面具优势,能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案助力欧洲的绿色转型。然而,政治与安全因素成为企业出海的最大不确定性,尤其在欧美市场,中企容易遭遇“国家安全”“不公平竞争”等指控,导致合作受阻。
在此背景下,中企必须“以技术换市场”的壁垒逐步形成。孙成昊认为,中企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不在于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通过联合研发、产业共建、标准协同等方式,实现共生共赢,避免陷入零和竞争和交易思维。
当下,中企出海面对的“市场换技术”局面,也比当年外企进入中国更复杂。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陈光炎受访时指出,中国早年的“市场换技术”战略主要依赖合资企业、本地元素要求以及技术扩散。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中国汽车产业上世纪90年代进入合资扩张期,多个外国汽车品牌相继与中国车企合资,推动中国逐渐掌握关键技术。
陈光炎指出,TikTok如今翻转了场景和杠杆:美国成了规则制定者,要求对数据、算法等敏感功能采取本地治理;中国则通过出口管制阻止彻底的技术转让。
他说:“TikTok展示了一种新的双边谈判模板:经许可的技术使用,加上主权式的护栏,换取持续的市场准入。这不是干净的出售技术,而是接受对技术的围栏,来留在市场中。”
算法成数码时代技术筹码
另一关键差别在于,当下被视为筹码的技术,已从过去的制造技术,延伸至数码时代的数据和算法,TikTok正是典型案例。
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与信息系统学院副院长朱飞达受访时解释,算法是平台价值的核心,如同数码经济时代“看不见的手”,决定着用户体验、商业变现、话语权和价值观的形成。除了TikTok这样的内容平台,算法未来还将应用于无人驾驶、金融等多个领域。
当前,科技主权博弈已从数据延伸至算法——谁掌握大模型参数、架构、数据反馈等,算法是否托管到第三方或自主控制,都成了竞争焦点。
朱飞达认为,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崛起,中企出海“技术换市场”是自然趋势;但算法与传统技术有本质区别,TikTok案例算是开启了新的技术输出模式:数据留本地,算法可托管、两边共同监管,“这个中间范围,以前是没有的。”
除了算法,电池、电动车、光伏储能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也被视为中国掌握的关键技术筹码。事实上,在电池领域,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早在2023年便宣布将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将电池技术“借出”,助力美国福特汽车建设电池厂。
孙成昊评估,“技术换市场”对中企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中企经过超大规模市场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和用户洞察能力,出海后往往能迅速吸引海外消费者;挑战则包括面临监管壁垒和地缘政治压力。
他举例说,欧盟旨在保护隐私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数据跨境流动设定了极高门槛,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算法训练、数据服务等领域遭遇严格限制。
TikTok方案走出第三条路?
有观点认为,TikTok方案可作为中美关系在数码领域的模板,双方既不合体也不脱钩。陈光炎认为,这一架构标志着全面禁止和放任自流之间的 “第三条道路”;若未来应用在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治理,至少能在竞争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实现操作层面上的共存。
孙成昊谨慎判断,中美科技博弈下这类“技术换市场”,更多是有限互动而非实质合作。“当前,两国在人工智能、高端晶片、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仍是‘美国领先、中国追赶’,政治与安全考量远超市场逻辑......宏观地看,这类案例难以根本缓解美国对华科技脱钩的趋势。”
他认为,若要打破僵局,还需回归改善政治关系并降低安全化叙事,并从探索非敏感技术领域合作、在联合国框架或多边机制下管控关键技术性风险等方面入手。
朱飞达则相信,与粗糙的技术封锁相比,对算法更精细的管理,更能让各方得益。“相较于完全封锁或完全的代码开源或数据共享,未来或许会出现新路径:双方通过互相制约和控制风险的方式,推进平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