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低气压下的中欧峰会

中国官方本周一(7月21日)宣布,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在星期四(24日)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会面,中国总理李强也将同欧盟两主席共同主持中欧领导人会晤。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按照中国传统上对逢五、逢十纪念日的重视,这次中欧峰会原本是北京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契机。可如今峰会在即,中欧之间的阴云挥之不去,有欧洲评论员甚至预测,这会是“一场注定失败的会议”。

中欧峰会从筹备开始就一波三折,峰会安排的细节透露出中欧之间微妙的角力和难以弥合的裂痕。

首先是会议举办地,中欧上一次举行领导人峰会是在2023年,当时在中国举行,按照双方轮流举办的惯例,今年的峰会本应是由欧洲主场,可北京早早就表态,中国领导人无意访欧。换句话说,要么在中国办,要么就不办了。最后欧盟领导人妥协,赴北京参会,据欧盟外交官员称,因为中国决策高度集中,若要确保能传达消息给中国领导人,只能飞一趟北京。

再是会期的问题。科斯塔和冯德莱恩原本计划先在北京同领导人和李强会面,隔天移师安徽合肥,继续参加商务峰会,但早前有消息指,合肥的议程可能应中国要求取消。中国外交部周一发布的科斯塔和冯德莱恩访华通告证实了这个消息,两人不远万里跑一趟中国,最后只是在北京短短待一天。

中欧峰会前,双方也为营造良好的气氛努力过。为筹备峰会,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国外长王毅在6月30日至7月6日出访欧洲,出席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密集会见欧盟多方代表,包括主要大国德、法领导人。这趟行程也被解读为中国通过资深外交官,向欧洲发出魅力攻势。

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消息,王毅向欧盟保证,中国是“最重要的稳定力量、最可预期的确定因素”,“中欧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并安抚欧洲“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王毅访欧期间,中国在欧盟输华白兰地问题上做出让步,引发中欧“以酒换车”猜想,为中欧在电动车和其他贸易问题上的磋商创造空间。

可好景不长,就在王毅结束访欧之际,中国财政部又发布限制政府采购进口欧洲医疗器械通知,反制欧盟6月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设下的壁垒。

王毅在欧洲期间,香港《南华早报》也爆料,在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的一场四小时“马拉松”会谈中,王毅给这位爱沙尼亚前总理上了几堂“历史课”,还很坦白地告诉对方,因为担心美国会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中国,北京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失败。

中国未正面回应相关报道,有官方背景的中国学者则对报道不以为然。虽然不排除王毅的相关言论可能有特殊的上下语境,但这个消息还是让原本就对中国在俄乌问题立场不满的欧洲,更清晰地看到中欧在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欧盟上周五进一步把七家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实体,列入新一轮对俄制裁黑名单,包括地处中俄边境的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

中欧峰会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动摇全球贸易体系之际,中欧都面对关税大棒,但这并未给改善中欧关系带来太大契机,欧洲也没有给北京留下在美欧关系中“掺沙子”和“打楔子”的机会。对欧洲而言,美欧同盟是欧盟外交基石,相比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和保护主义对跨大西洋联盟的冲击,欧盟领导人更不愿意看到西方分裂、美欧传统盟友关系被动摇。

再者,中欧之间的一些鸿沟,虽不如中美矛盾般尖锐,但也不可能因为美国的闹腾而轻易弥合。中欧之间有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中国制造能力突飞猛进,以及通过出口平衡内需不足的经济模式,也动摇了欧洲工业主权根基。近期中国对稀土等物项的出口管制,也是让欧洲深感压力。这些都让中欧经贸合作的主旋律出现摩擦的杂音,而且越来越刺耳。此外,俄乌冲突更是让中国与欧洲发展关系陷入矛盾的两难,双方在战略上几乎没有互信,北京似乎也没打算在俄乌问题上对欧洲做出实质性的安抚。

中美还在近身肉搏,最新的消息是双方下周将在瑞典展开新一轮贸易谈判,但能谈到什么程度还是问号;特朗普近期也对欧盟摆出强硬姿态,美欧在8月1日前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正在减弱。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欧洲而言,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但遗憾的是,如今双方矛盾重重,可以想象即将召开的中欧峰会,大概率会以走形式收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