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网络上出现不少针对“海归”的舆论。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称,要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论调。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星期五(7月4日)以署名“筋斗云”发表文章称,近期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回国,投身不同岗位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文章以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为例,称虽然有人欢迎人才回国,却也有人予以批评和质疑。文章随后列举针对海归派的四种论调:

第一,有人认为海归派当初舍近求远、奔赴海外,没想着为中国人民作贡献,但如今“西边不亮东边亮”或“该养老了”,才想回归。文章认为,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创新能力、科研条件、科学评价机制、政策支持力度等皆为优质,人才聚集在此,是必然的现象。文章还指出,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海归派也必须拥有一定实力,为中国做出贡献。

第二,有人认为当前回国的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却因为头戴“海归”帽子,回国后反被当成了“宝”。文章反驳称,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学术研究,影响了华裔学者的工作生活。这些学者身处重要的研究领域、领先的行业,才被视为威胁,受到排挤、针对,并非“二流”。

第三种论调认为,选择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即使之后回国,也是利益驱使或无奈之举。评论则称,中国多年来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文章指,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5G技术、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突破,都离不开归国人才的科研付出。

还有论调认为,推崇海归人才,就是对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文章称,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事业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气,各有优势。

此前,中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4月22日召开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说,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理由是海归派里有间谍,引发舆论哗然。今年5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审查及社交媒体监控,也引发对中国留学生“归国潮”的讨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