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全球化的上半场与下半场

时间:2022-08-05 07: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鲍盛刚

现在,我们都在谈论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但是很少谈论这一转移对世界的影响。事实上,中心不同,世界体系也将发生变化。对此,美国已故历史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过去500年西方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原因不在于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它们一直处于世界体系的核心位置。同样,欠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所以不发展,原因也不是在于内部机制,而是它们一直处于世界体系的半边缘与边缘地区。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是否意味全球化上半场的结束,下半场的开始呢?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所以全球化从来就没有终结过,但是全球化的中心始终在变化中。历史学家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在《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一书中写道:世界体系实际上已经存在5000年,而不是开始于500年前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

相反,西方的兴起是全球化中心从东方向西方转移的结果。在这之后,全球化的中心在西方又经历了不断的转移。先是荷兰的崛起,影响了全球经济运行的排序以及世界秩序的权力结构。然后,全球化的中心转移到英国,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更是大英帝国的世纪。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

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超过一半在海外,其中主要在美国。所以,美国被认为是吸着大英帝国的乳汁长大的。

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称之为美国的世纪,一点也不为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是美国的黄金时代。但是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开始了由盛而衰的转向,原因就在于全球化。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全球化有两大效应。

一是聚合效应,即财富、产业和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到中心区,由此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与秩序,可以说这是美国之所以得以快速兴起的原因。

二是离散效应,即随着中心区的发展趋于饱和,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财富与经济活动倾向于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并且在体系的新节点上重新分配。这可以说是美国之所以衰退与新兴大国之所以崛起的原因。

之后,亚洲的崛起又得益于全球化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最初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奇迹不仅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不仅是下一个超级日本,而且是一条巨龙。显而易见,中国崛起及世界影响力的基础,也在于经济全球化。一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由此在不经意间顺势而起。二是中国不仅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而且顺势而为,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在中国之后,全球化的下一站又将是谁呢?越南会是下一个中国吗?或者说越南会是新一代的世界工厂吗?这是目前人们在谈论的一个时髦话题。

显然从体量上来看,越南不足以成为下一个中国,或者成为下一个缩小版的中国,也不足以成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但是,越南成为亚洲新“四小龙”之首则绰绰有余。与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与悲观相对照,越南与亚细安国家的经济起飞,显然是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再加上缅甸、柬埔寨、老挝的廉价劳动力,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成本优势,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成熟制造商,交织成一张庞大完整的制造业大网,正在推动亚细安成为亚洲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个增长极。

英国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在1904年写到,经过400年的不断发现,哥伦布时代已经结束,因为世界已经没有新大陆了,如今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他预言,在哥伦布时代之后,国家之间领土扩张和争斗,将被为提高效率而进行的斗争所取代。

与此相对,可以说全球化时代远未结束,或者说结束的只是上半场,下半场只开场了三分之一时间。过去那些处于西方外围的国家与地区,比如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正在成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改变着全球经济赛事的结局,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正在转变成一个多中心的世界。如果说全球化的每一站停靠时间大约是30年到50年,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过程在印度、土耳其等南亚、中亚、西亚,还有拉美、非洲等国家尚未开始,因此说什么全球化的终结,显然是一种错误。

作者任职于加拿大海外集团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