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炎:中国遇危机震荡反省后 或更踏实不再自视过高

时间:2022-04-08 07: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高压防疫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交流大幅减少,这是否会阻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甚至走上回头路?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昨天(4月7日)在“解读两会”论坛上回答关于中国防疫政策的问题时,用蜗牛打比方指出,蜗牛在遇到外界震荡时,会马上缩进壳里。但等到风险过了,它又会慢慢恢复行动,中国的开放之路也是同理。

陈光炎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保持快速发展,让这个大国“有点洋洋得意”。“现在中国受到乌克兰危机和疫情震荡,反省过后可能会比较踏实,不再过分高估自身能力。这对整个国家、对领导者来说不见得是坏事。”

另一名主讲嘉宾、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指出,防疫不光是医疗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若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更容易理解中国制定“清零政策”的逻辑。

谢栋铭说,过去两年中国采取封闭式清零抗疫,虽然减少和外界往来,但也得以对“双循环”发展模式进行压力测试。中国也发挥其国家资本主义的优势,通过集结全国资源,将一个地区暴发的疫情快速控制住,保障其他地区的正常经济活动。“这就像一架巨大的飞机,一个引擎坏了,其他引擎还能运转,飞机就还能飞。”

不过,过去两周上海疫情急速升温,让清零政策面对疫情暴发两年多来的最大挑战。谢栋铭指出,上海早期通过精准封控,在控制传播的同时减少对经济的冲击。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击溃了上海的网格化管理。在经过政策反复后,上海最终进入了全面封城状态。

今年经济能否达标取决于内需走势

“在全国资源支援下,上海能否在短期内控制住疫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不光影响到上海,也会影响中国经济和未来防疫政策走向。”

疫情反复为本就严峻的中国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也引发市场担忧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否能达到5.5%的经济增长目标。但谢栋铭引述数据证明,过去近30年里,中国政府几乎每次都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只是鉴于今年国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中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他说,中国经济今年能否达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走势。理想的路径是上半年靠基础建设加速发力,年中房地产数据趋稳,下半年消费接力,以“三步走”实现5.5%增长。但冠病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加剧中美关系恶化,都为这个发展路线增添变数。

(记者是《联合早报》上海特派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