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立陶宛“斗中国巨人”难收场

时间:2022-01-28 07: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北看记

立陶宛产的2万多瓶朗姆酒海上漂流逾108天以后,终于在上周抵达台湾基隆港,台湾烟酒公司义气吸纳这批被中国大陆拒于门外的“流浪酒”,但一度让台湾扬眉吐气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却可能撑不了太久了。

虽说撑不了太久,这场博弈的另一主角台湾与幕后玩家美国要怎么收场,也是大问题。

朗姆酒只是半年多来北京与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台北、华盛顿台前幕后拉锯战的一个符号。比朗姆酒更能凸显双方明争暗怼激烈程度的是“台湾代表处”的命名问题。在北京的强大压力下,据传立陶宛内部已软化,正在讨论把去年11月正式挂牌设立、激怒北京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个中文名称,改为与英文名称“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一致的“驻立陶宛台湾人代表处”。

一字之差,意思就不同了。其实,该代表处的英文名称原本就是用了“Taiwanese”,中文名字却译成“台湾代表处”,不清楚这是立陶宛方面中文水平不佳还是另有原因。无论如何,此举不只是打破了中国大陆邦交国以“台北”之名设立相关代表处的惯例,更有暗示台湾是一个国家之嫌。

北京旋即以立陶宛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破坏政治基础为由,将中立双边关系降格为代办级,并全面限制立陶宛对华的直接进口,连任何包含立陶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产品,都实质性地被中国大陆拒之门外。在立陶宛有零部件生产线的德国车企大受冲击。德国车企巨头已施压立陶宛对北京让步,警告整个行业可能损失数亿欧元。

美国与西方主流舆论多将这场角力解读为北京从大国权力出发,利用自身实力对弱小国家进行政治与经济胁迫。《纽约时报》去年也曾赞许,立陶宛证明小国也能让超级强国头痛;人口不到300万,经济体量只是中国大陆的270分之一的立陶宛没有被北京吓倒,反映出欧洲对中国“战狼外交”的反弹。

几个月后,美媒眼中的这场“大卫对抗巨人”传说仍未见胜负,想象中的“大卫”倒有了想偃旗息鼓的意思。

北京为何要对立陶宛祭出如此重拳?除了维护北京视为核心利益的“一中”原则外,北京也有不能示弱的战略需要。立陶宛的做法可能在中东欧掀起骨牌效应,去年11月,立陶宛与波罗的海另外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议员一同访问了台湾,宣示提升与台湾的关系,还声称对于台湾在“专制政策”下的处境感同身受。

美国的影子也是清晰可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去年9月在华盛顿亲自会见立陶宛外长,12月、1月又与立陶宛总理和北约九国外长通话,一再表态支持立陶宛对抗北京。台海两岸的问题,早就是中美角力大图景的一部分。

不过,美国挺立陶宛的意志又不很坚决。《金融时报》上周五报道,华盛顿外交官建议立陶宛考虑改名,理由是“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为北京的胁迫“打开了一扇门”,并可能破坏与台湾拓展进一步的关系。不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否认了上述传闻。

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息,透露出美国正进退维谷。在乌克兰危机升温的当下,美国得避免自身两头烧,可能希望在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命名问题上踩一踩刹车。而欧盟除了口惠外,并没有实质举措挺立陶宛,甚至有欧洲国家私下抱怨立陶宛将欧洲拖下水。

近年来,随着中美交恶,许多人担忧两个大国之间爆发代理人的战争。一场以立陶宛为场域的“名字之争”,已然浮现代理人角力的影子与各方可能扮演的角色。它凸显出美国不愿看到两岸终极统一,最好“一个中国”概念在国际上愈来愈淡漠。北京对立陶宛的报复有不得已处,但不论是中国或美国、大国以自身市场作为武器达成外交目的,都不是中小国家所乐见,因此中小国家必对大国保持警惕。

最先发难、也陷入夹缝的立陶宛政府,中文水平倏地变好了,想在“台湾代表处”中加上“人”字。然而,这有失面子的妥协方案,台北又未必会同意,它可能选择干脆撤销代表处。估计美国也不会愿意对世界发出信号,显示中国的“经济胁迫”有效,美国的支持无力,这是它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立陶宛的经济在受累,在立陶宛“撑不住”的背后,是美国“不想撑”或须要转移注意力。立陶宛高估了自身、低估了对手的意志,而美国要如何有面子地让这场“名字之争”收场,世界都在观望。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