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Facebook/@DoctorKoWJ
因“京华城案”被羁押近一年后,台湾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获准交保,旋即以高调言论重返政坛。他首次公开露面便猛烈批评赖清德让台湾“四分五裂”,被视为是搅动台湾政坛的预告。
外界关注柯文哲回归,民众党内会否出现“两个太阳”的权力竞争。有学者向媒体中文分析,柯在党内仍是“主帅”,现任党主席黄国昌则是“大将”,双方目前维持互补关系。
而随着明年地方选举逼近,柯文哲的回归也预料将强化民众党在“蓝白合”中的谈判话语权,黄国昌或以更强硬姿态争取更多席次。
柯文哲从被起诉涉贪受贿,到坚持案件是“政治逼害、司法不公”,长期羁押转化为巩固支持者独有的“悲情牌”,分析指无论案件如何发展,柯仍会维持“被逼害”立场,延续其政治生命。
柯批赖清德让台湾“四分五裂”

图像来源,YouTube/@Team__KP
民众党前主席、前台北市长柯文哲周一(9月8日)下午步出台北地方法院,在镁光灯、传媒和支持者的包围下,重返诀别一年的政治舞台。
他身穿印有“KP”字样的白色T恤,发言时首先感谢支持者,又指父亲病危时,是羁押期间最难捱的时候。
他强调案件是“冤案”,声言检察官查了一年甚么都没有查到,“民进党做梦都没有想到,民众党怎么会这么干净”,批评检察官摧毁中华民国的司法社会信任度。他两度点名批评赖清德让台湾“四分五裂”。
柯文哲在发言后未有接受记者提问便离开,上车前他对支持者喊话“绝不投降、绝不屈服”。他下午在妻子陪同下回到新竹老家,依循习俗跨火而过、踩破瓦片,象征打破厄运、瓦解霉气。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日前发文形容这是“迟来的交保裁定”,质疑延宕数月的羁押充满争议,凸显过去司法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瑕疵。他又批评当在野党的主席面对漫长且不符比例原则的羁押,伤害台湾民主制衡精神。
民众党在社交媒体号召支持者到台北地检署外,“一起接柯P回家”,柯文哲官方Youtube频道的直播,高峰期有近十万网民观看。
民众党主席黄国昌表示,希望北检在柯文哲获保释后,不要再搞抗告这种事情,又认为若非羁押禁见,希望法官不要限制柯文哲的言论自由。
台北地检署同日发声明,批评柯文哲指摘检控官的言论是“企图误导舆论、混淆视听”,强调三册共894页的起诉书已详列京华城案被告的犯罪事实与涉案证据,呼吁外界尊重法院独立判断,切勿透过媒体放话带风向,并表明将“尽速依法提起抗告”。
民进党发言人吴峥表示“尊重司法程序,不评论个案”。
总统府发言人郭雅慧也重申尊重司法程序,不会评论司法侦办中的个案,但也“不接受并非事实的抹黑”,强调任何人不分党派、不问身分,只要涉犯违法,都盼检调依法究办。
柯重返民众党有“两个太阳”?
柯文哲作为民众党创党主席,一直是党内灵魂人物。他卷入京华城案后,去年12月辞任党主席,其后民众党在今年2月补选,由立委黄国昌当选党主席,任期到2026年12月31日为止。
柯文哲获保释后,外界关注柯文哲与黄国昌在党内的角色和定位有否变化,会否出现“两个太阳”,即柯文哲成为精神领袖,而黄国昌则是实质领袖。
黄国昌日前被记者问到会否交还党主席职位,他批评有关问题是挑拨离间,“针对台湾民众党的发展,我跟柯主席彼此之间的互信跟默契不是你们可以想像的”。他指,对于民众党现况和未来发展,他在柯文哲出来后会好好坐下来谈。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对媒体中文说,柯文哲交保将提振民众党的士气,因为该党仍是以柯为核心的政党,其个人魅力与政治资产是民众党发展的关键动力。
他指出,尽管黄国昌是具强烈个人风格与论述能力的政治人物,但与柯文哲的分工始终清晰,“柯是‘主帅’,黄是‘大将’,民众党可以有‘两个明星’,但不会是‘两个太阳’。这样的定位有助于党内的稳定与分工合作,短期内不会造成权力竞逐的紧张局面。”
他说,黄国昌未来的角色,反而因为柯文哲交保后逐渐回到政治舞台,有更多空间专注在政策论述与地方组织建设,尤其是对2026年地方选举的战略布局,将扮演关键角色。媒体论述方面,黄的风格更具攻防性,可补柯文哲的不足,形成一种“内外兼修的分进合击”。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向媒体中文表示,现时柯文哲和黄国昌是互相依赖关系。柯文哲过去因为被羁柙,消失在公众视野,在交保后需要借助黄国昌的力量重回政治舞台。黄国昌也需要柯文哲的案件打“悲情牌”,巩固民众党核心的支持者。
他认为柯文哲在民众党内仍是“神主牌”地位,黄国昌不可以与柯撕破脸。但当触及党内人事任命时,双方仍会有矛盾,“他们有没有办法用一些其他利益交换,或因为彼此利益需要,让这个矛盾不要枱面化,这要看他们内部的安排。”
羁押与保释的法律攻防战
从去年8月底至今年9月初,柯文哲因“京华城案”及政治献金案,已累计被羁押约一年,期间控辩双方在法院展开多轮法律攻防战。
案发之初,柯文哲因拒绝夜间侦讯、试图自行离开侦查庭,遭当庭逮捕。虽曾两度短暂获准交保,但都因检方抗告成功而再度羁押,法院认为他有逃亡、灭证、勾串之虞。

图像来源,EPA
台北地方法院今年三次延长柯文哲的羁押期限,最近一次延长羁押期限在今年10月1日期满,法官需在期满前决定是否再延长。
最终法院在9月5日裁定,柯文哲可声请具保停止羁押,但要交出保证金7000万元新台币(230万美元;1638万元人民币)。此外,柯文哲也要限制住居、出境、出海八个月,并施以电子监控,另不得与同案被告、证人接触、骚扰、恐吓或探询案情。
根据法院的裁决理由,法官指案中重要证人已经盘问完毕,涉及罪行的事证已获相当程度保全,而柯文哲为灭证、串供之可行性与可能性已大幅降低,认为具保金额足以对其形成足够的心理压力及拘束力,可以作为羁押的替代手段。
法院裁决可交保后,柯文哲起初表示需再行深思,到周一柯文哲同意由其妻陈佩琪负责办理交保程序。
“殉道者”光环凝聚支持者?
柯文哲获准保释后,其妻子陈佩琪透露柯文哲有意安排全国巡回,感谢民众党选民的支持。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向媒体中文表示,此举除了凝聚民众党支持者,亦连带凝聚对司法不满的中间选民。
“柯文哲的影响力在于持续稳固民众党关键少数的力量,以及凝聚‘讨厌民进党’的力量,而后者就包括中间选民,也就是民众党将扩大它的政治版图。”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形容,牢狱的经历让柯文哲在民众党支持者眼中多出一层“殉道者”的光环。日后柯文哲或因为案件未完结,选择坐镇中央,而有意竞逐新北市长的黄国昌则会在地方县市四处辅选。
学者陈方隅表示,无论日后判决结果如何,估计民众党都会坚持事件是“政治迫害”,以巩固核心支持者,“他必须建立这种政治受害者,被逼害的形象,才能够继续走下去。”
他直言,若柯文哲选择认罪,等于其政治生命结束,故柯坚持不认罪之余,更不惜在审讯时骂法官和检察官,“他必须要极大化悲情的成份,这样才能够巩固他的支持者。”
翁履中教授则指,柯的回归对中间选民未必有吸引力,因为中间选民一向不是只看政党标签,而是观察政治人物的具体表现,尤其是民众党新进的立委在国会的问政表现与具体贡献,才是真正能否吸引中间选票的关键。
他认为,柯文哲与黄国昌的组合是个起点,若要扩大支持者基础,还需要培养更多具备专业、论述与地方实力的政治人物,否则原有的8至12%选民支持度固然可守,但要扩展至更广泛的中间选民将相当艰难。
“民众党在各项议题上都很难在两大党中找出第三条路,除了目前有司法正义的核心议题,在其他议题尤其两岸和外交,很难有新路线。这也导致中间选民很难在民众党的主张中,看见不同于两党的部分。”
柯回归如何影响“蓝白合”?
台湾明年迎接地方首长选举,“蓝白合”左右选战的形势。柯文哲保释后,外界关注会否影响在阵野营合作。
黄国昌接受传媒访问时强调,柯文哲关押前后,蓝白均有在国会合作,强调方向不会有任何变化。至于2026年选举比较复杂,民众党会静待国民党选出新任党主席。
翁履中教授表示,蓝白合的前景仍须观察,特别是国民党内部的变化,包括党主席选举及领导人选尚未明朗。然而,大方向上,国民党已意识到若不与民众党合作,未来恐难有胜算。因此,无论柯文哲的司法程序如何发展,国民党对柯的态度仍将保持一定的尊重与空间。
他分析,柯文哲在交保后应更清楚,若要真正重返政治核心,参与并影响执政联盟的形成,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虽然两党的歧见必然存在,但合作可能已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而2026到2028年是一段关键的过渡期,如果双方能在地方选举中展现协调能力,2028总统大选就有机会形成合作。反之,一旦在地方层面出现激烈竞争与内耗,将不利未来总统大选建构政治联盟。
刘嘉薇教授认为,柯文哲的回归对蓝白合有正面帮助,朱立伦、黄国昌都走蓝白合作路线,反对大罢免因为白帮助蓝而成功,明年国民党可能会有部分县市“礼让”给民众党。
学者陈方隅也认同,蓝白在地区选举有合作空间,但一些核心利益未必会退让,例如国民党不会轻易在新北市长选举让位给民众党。
而柯文哲作为民众党的“神主牌”,在未来选举仍有很大话语权,“他一个人还是可以带走5到10%(选民)的支持者,力量还是蛮高的”。他估计当选举日期越接近,越能看出蓝白之间、黄国昌和柯文哲之间隐藏的矛盾。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广告学系专任教授钮则勋分析,柯文哲交保后,民众党有更多和蓝军博弈的筹码,而黄国昌为了凸显自己对柯的效忠与为民众党开疆辟土的决心,在2026年地方选举“蓝白合”的谈判立场更坚定,可能会要求蓝军礼让更多或更关键的席次。
民进党冷处理?

图像来源,AFP
在野阵营将柯文哲被羁押一事,指向赖清德有决定性角色。
上月大罢免落幕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曾要求赖清德“释放柯文哲”,当时赖清德回应司法独立性必须尊重。
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周日接受媒体访问时,亦两次提到“柯主席被赖清德关押”,把柯文哲被羁押归咎于赖清德。
法庭批准柯文哲交保翌日,赖清德出席律师公会活动时。他表示希望与律师公会合作,深化法律教育,让民众了解不管是检察官侦办案件或法官判案,都本于专业独立自主,强调行政干预司法的时代已经过去。
学者陈方隅指出,一方面法院交代柯文哲被起诉、羁押和交保的原因,另一方面民众党大力批评事件是“司法逼害、司法不公”。对于没有关注政治或厌恶执政党的民众,容易造成资讯落差,用政治滤镜去看柯文哲被起诉是受执政党影响。
“理论上司法怎样判,跟行政权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会有很多民粹主义的操作,去怪罪在行政权身上,重点还是在于媒体识读和一般大众对于法律的了解。”他指,无论京华城案后续发展如何,民进党都会被在阵野营批评,只能冷处理应对。
翁履中教授指出,若柯文哲持续被羁押,可能让外界对司法公正产生更多质疑,对执政党形象更不利,因此柯交保对民进党是一种“政治停损”。
“执政党也藉此释放讯息:政治不应介入司法,司法要回到制度运作的正轨。这是对内部支持者的稳定剂,避免出现信任断裂。但在野阵营是否买单,是另一回事——政治信任的重建,不是一个交保可以解决的。”
现时柯文哲涉及的案件仍未审讯完毕,检方在三宗案件共求处28年6个月有期徒刑。
当中“京华城案”涉图利、职务收贿罪,柯文哲涉嫌在台北市长任内,将市中心精华地段商场“京华城”的土地容积率,从560%提高为840%,过程疑涉及护航业者,让威京集团获得超过121亿元的不法利益。而柯文哲涉嫌收受威京集团主席沈庆京共1710万元贿款。
在政治献金案中,柯文哲被指涉嫌侵占民众党政治献金及竞选总统政治献金。另外在挪用众望基金会款项案,柯文哲涉将民众对基金会捐款,挪用来支付总统选举及后续党务活动的员工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