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李小龙死因再掀港人热议的背后

香港无线电视台近年面临愈来愈多挑战,包括市场竞争加剧、观众口味转变,以致收视率节节下降。但最近无线有一个时事节目,却成功在香港社会掀起了一股追看热潮。

由著名媒体工作者方东昇主持的《真相猜.情.寻》,锁定香港四大奇案,通过不同渠道查证坊间流传的不同版本,尝试解开疑团,拉近与真相的距离。节目的头炮,是花三集探讨功夫巨星李小龙死亡之谜。

1973年李小龙在女星丁珮的香闺猝逝,终年32岁,震惊全球。当年官方称死因为“不幸死亡”,推测是药物过敏引发脑水肿所致。但过去五十多年来,李小龙死因依然众说纷纭,吸食大麻、疯牛症、练功过度??版本多不胜数。

《真相猜.情.寻》就此搜集大量资料,请来多名专家分析,包括访问当天参与抢救李小龙的医生,以及过后一直没有公开回应事件的丁珮,带领观众重返事发时的场景,拼凑还原客观的事象。

《真相猜.情.寻》上周一(7月21日)播出后,立即引发全城热议,观众一面倒称赞节目资料搜集认真,制作用心。社交媒体上,关于李小龙死因的讨论也再次沸腾起来,反映李小龙虽已逝世52年,可在香港社会受欢迎的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然而,对于这位成功进军国际影坛的港产演员第一人,港府多年来没有给予相应重视。例如李小龙生前拍下多部功夫电影,成为香港乃至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世界各地影迷无数,一些地方更设立小规模的李小龙纪念馆。可在他生于斯死于斯的香港,其故居却长时间变成时钟酒店。

2008年,李小龙故居的业主余彭年宣布,愿将李小龙故居的物业捐出,并建议兴建为纪念馆。消息传出后,一众李小龙粉丝兴奋不已。

余彭年召开记者会的那一天,也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大批记者到场采访。我记得现场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出生于湖南的余彭年,一口浓厚的湖南口音,让记者们全程听得非常吃力。

当年大家都以为在余彭年首肯后,李小龙位于九龙塘的故居终于可以保留。岂料余彭年与港府磋商两年,一直没能取得共识,最终未能成事。李小龙故居也难逃拆卸,在2019年被重建为一栋两层高的住宅。

原来,港府和余彭年谈不拢的关键之一,是后者要求把李小龙纪念馆做大,包括扩大故居的空间,遭官方拒绝,说不能按照余的要求,挖建李小龙故居的地底三层,增建楼面由5300多平方尺增至3万平方尺。

港府当时的决定无疑是政治正确,毕竟除了这件事,官方也需要考虑将来会否发生同类型事件。若港府决定兴建李小龙纪念馆,同时大肆扩大故居的面积,就是开出先例,日后不排除会有更多声音要求保留其他具有纪念价值的物业。若官方统统都要保留,然后大改土地用途,就有点说不过去。

但换个角度看,事情若发生在今时今日,港府以上做法就显得有点僵化。香港经济在疫后面临发展难题,需要推出具香港特色和吸引旅客的旅游、餐饮和零售产品。余彭年开出的条件虽说没先例可循,但若能吸引旅客,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复苏,港府或许会考虑“开绿灯”支持。

无论如何,港府在李小龙故居拆迁问题上的表现,揭示官方长期缺乏明确的名人文物保育政策方向。香港尚未制定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或博物馆法,名人故居的保护主要依赖《古物及古迹条例》。但该条例仅覆盖“法定古迹”,而大量名人故居多为私人产权且未达评级标准,导致保护无章可循。邓丽君位于赤柱的故居,就因未被列为法定古迹,被业主拆除重建。

至于其他著名建筑物,例如私营的粤剧表演场所新光戏院,自2005年起,便屡传业主收回物业,甚至改为主题商场的消息。官方有介入斡旋,可是没有全面保育新光戏院。结果新光戏院在今年上半年结业,成为香港粤剧发展不可逆转的损失。

很大程度上,保留香港名人故居的困境,正好是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记忆留存之间张力的一个缩影。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重视私有产权,难以强制干预私人业主对建筑的处置。即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政府也只能通过协商或收购推动保护。但由于经济利益往往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许多业主往往拒绝建筑保留,而是直接拆除重建。这也是为何香港名人众多,可相关的旅游景点却廖廖可数。

面对近年旅客新的出行及消费习惯,港府要发展旅游业,或应考虑如何善用这些资源,而这正需要官方和业界识变、应变、求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