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4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49%,较上个月减少1.5个百分点,并录得16个月来最大降幅。受访学者认为,美国对等关税的冲击正在逐步显现,但不会影响中国对美博弈的气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4月30日)发布的4月份制造业PMI显示,制造业停止了过去两个月的扩张势头,也低于路透社49.8%的预测值。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48.8%和48.7%,比上个月分别下降2.0、1.1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50%的荣枯线。
从五个分类指数看,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荣枯线外,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在荣枯线之下。
此外,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9%,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水上运输、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低于荣枯线。
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4月份制造业PMI有所回落是企业前期抢出口与“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所致,并指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美、欧、英、日等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景气度普遍位于收缩区间。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初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以来,中美就此进行多轮交锋,美国目前对华加征的关税率累计达145%,中国对美加征的关税率为125%。由于中国在冠病疫情后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近期已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
路透社报道称,制造业PMI的骤降同中国官方应对关税战冲击的自信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中国内需依然疲软,工厂难以在海外找到替代买家。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在彭博电视台受访时认为,情况肯定比预期更糟,并预测北京会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此番数据说明关税战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但中国政府不大会急于降准降息,更可能针对严重受损的行业企业推出精准帮扶政策。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星期一称,中国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在第二季度推动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等政策落地,其中就稳定外贸提出“一业一策”“一企一策”。
傅方剑认为,制造业萎缩不会削弱中国同美国博弈的气势,因为中国社会基本盘仍稳,国民性格相对更能隐忍和吃苦,且更能撑住的一方将在谈判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