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胜舟: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

时间:2022-10-31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聚焦

按照大陆政府二十大报告的定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新名词。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就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经典概括隐含了一个逻辑: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更非本质。共同富裕实现了,多数人民满意了,长期执政必然水到渠成,还须担忧没人跟着走吗?

数亿人脱贫、全面实现小康只是共同富裕的第一步,中国目前仍然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精物差距(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这四大差距没有解决好,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中国式现代化也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如何探索中国共同富裕的道路?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主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民心,共同富裕值得全民期盼、全民努力、全民受益。中国老百姓总体善良淳朴,只要日子过得下去(至少有盼头),发展的成果能共享,一切好商量。

二十大报告还要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预计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予税、资本利得税等立法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这些立法要公平,利益要平衡,保护公民勤劳财富的积极性和合法个人财产。

先富带动后富是个渐进过程,以依法规范和引导为主,不能刚性强制。如果缺乏正向的激励机制和健康的社会氛围,要么停留在美好愿望、道义期待上,要么容易搞得人心惶惶、夺路移资移民。100年前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暴风骤雨式的霹雳手段,显然不适合改革开放年代,也有违二十大报告“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导向。

社会主义固然不是某些人幻想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某些人诅咒的万恶不作的洪水猛兽。浅见以为,它的最大优势或说最大吸引力,就是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提供更公平、更安全、更有尊严、更可持续的民生政策。

中国自由主义旗手胡适和先锋傅斯年,都鲜明反对共产党、反对斯大林,尤其反对阶级斗争,视之为“罂粟之花”。但他们基于社会公正平等的理想,并未忽视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成分,尤其欣赏其社会政策。据胡适1926年8月3日的日记,他跃跃欲试组建政党、改革内政,党名都想好了——自由党;党纲包括四个事项,其中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他的设想是:“充分地承认社会主义的主张,但不以阶级斗争为手段”“不以历史的‘必然论’为哲学,而以‘进化论’为哲学”。

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致器重的得意门生傅斯年,终身保持部分社会主义思想。他评论“罗斯福新政”是“虽不揭社会主义之名……其中实在包含着不少温和的社会主义成分”;他明确提出应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平等”的社会政策,“自由与平等不可偏废,不可偏重”(傅斯年《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又将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生”和罗斯福的“新政”,都视为有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民生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最温和的社会主义”(傅斯年《黄祸》);“国父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实在是温和的,合于中国现状的社会主义”(傅斯年《评英国大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各有利弊,已经相互借鉴,并将长期共存。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学说必定是自信和开放的,乐意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例如资本主义吸取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长处,生命力得以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取市场经济的长处,生命力得以延伸。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殊途同归,万宗合源。只有尊重人性、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合法利己合理利他的思想和制度,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只有让人民持续过上好日子,才有资格长期执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光明未来,也许关键是在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传统文化三维之间,融合走出“第四条道路”。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