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香港不能与“与病毒共亡”

时间:2022-02-15 08:1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01观点

香港第五波疫情恶化,确诊数字屡创新高,而围绕抗疫路线的讨论也愈发热烈。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近日指出,当下的政策讨论流于政治化,认为香港长期维持动态清零政策方向经济代价太高,又认为不应视“共存”为放弃或“躺平”,“共存”的目的是有序地使病毒成为风土病。曾钰成亦质疑长期在维持清零的“净土”的话,民众免疫力会不及广泛感染地区的人。

香港与大陆的情况诚然不同,无法完全照搬大陆的一套。而当下一些防疫政策的讨论的确过度政治化,以及对“共存”这个概念有误解。然而,他所代表的“与病毒共存论”却有值得商榷之处,只要我们理性地分析香港的独特情况,便知道现在不是时候讲“与病毒共存”。

与病毒共存亦有经济代价

支持“共存论”的主要理由是经济代价很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其他地区的交流非常重要。过去两年很多外资企业不满香港的严格关防,一些甚至威胁要撤出香港。不过,剑开双刃,满足外资的另一面是断绝了与大陆通关的可能性。只要大陆一天仍坚持清零政策,就不可能接受与“与病毒共存”的香港通关。外资还是大陆对香港经济比较重要,这笔帐无法简单算出,但肯定的是选择共存的经济代价未必比清零要低。

很多人也许已对抗疫感疲劳,不知道到底要抗疫到什么时候,于是支持“共存”。人类诚然无法消灭冠病,将来某个时点将要与其“共存”。即使连大陆的官方专家也不认为可以永远清零。但最终要共存并不等于现在要共存。共存的前题是病毒不会对人构成重要的生命威胁,要不然就是“共亡”而非“共存”了。

Omicron变种的威胁虽然比Delta变种低,但却远未到风土病的程度。香港单是第五波疫情已有多名长者染疫死亡,近日一名4岁小童更加急性不治并且对冠病检测呈阳性。

根据统计,美国过去一周的平均每日死亡数为2400人左右,而且美国近三个月死于Omicron变种的人数亦已超去年秋季死于Delta的人数。美国与香港的疫苗接种率相似,如果以美国的死亡比例放于香港,即香港高峰每日将至少有53人死亡。这么危险的病毒又怎能称为“流感”或“风土病”?社会岂能置人命于不顾?

没有条件“共存”

曾钰成说与病毒共存不等于什么也不做“躺平”,可以时收时放,达至最终的全民免疫。如果在几个月前疫情平伏之时,也许这么说还有点道理,但当下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医疗人手及资源严重欠缺,大量市民确诊后没人理会,只能留在家中自救。政府表示估计有数千名病人正在等待入院,更有两名长者未及送院,过世后才发现初步确诊,可见现在根本没有任何空间放宽防疫限制。

再者,第五波的爆发本身就来自于机场一个小小的漏洞,但传播起来却如此之快,这也反映“共存论”所说的时收时放极难拿捏,有时放大力一点便足以后果严重。

近日政府虽然多管齐下“谷针”,但香港完成接种疫苗的人数还只有74.1%,比起一早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接近九成的接种率还有差距。现在说“与病毒共存”有何可取,倒不如尽快鼓励接种疫苗,以挽救无法应付当下疫情的医疗系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