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美中产阶级一壮大一萎缩 是对立导因也可成改善关系切入

时间:2023-04-22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陈婧 上海特派员

jingchen@sph.com.sg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壮大伴随美国中产阶级萎缩,是两国对立加剧的导因之一,但也可能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切入点。

李成星期五(4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上,回答《联合早报》关于中美关系的提问时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一方面是美国担忧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带来的全方位挑战,而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和政党撕裂,让它对中国的挑战更为敏感。

与此同时,两国中产阶级也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李成援引数据指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预计从目前的4亿增至2035年的8亿。而美国中产阶级占比则从上世纪70年代的70%,萎缩至不到50%。研究显示,当代美国男性工人收入甚至不如1970年代。

李成说,中国中产阶级获益于美国中产阶级,认为他们是最好的伙伴、市场和购买者。美国中产群体虽然不全然像美国政客鼓吹的那样,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但至少没有觉得从中获益,这为美国政府取消对华关税等政策带来阻力。

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大环境下,李成认为庞大的中产阶级有望成为两国良性互动的基础。“中美两国都重视中产阶级发展,是不是能以此为契机,一起把蛋糕做大?” 

 尽管中美深层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但参与论坛的各国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与西方社会沟通,并争取更多国际支持。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主席桑顿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与江泽民、朱镕基等时任中国领导人接触时,了解到决策层会定期会见各领域专家,咨询他们的意见。但唯一的例外,就是面向英语世界的沟通。

桑顿强调,英语是主导国际交流的语言,中国长期缺少面向英语世界的传播渠道,所有关于中国的信息都不是来自于中国人,相关叙事因此并不准确,也不积极。

“中国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化还是其他领域,就是弄清如何用具感染力的方式,在国际渠道进行内容传播。让所有人获得同样的信息。”

西方愿了解中国期望不高

在桑顿之后发言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则以成语“孤掌难鸣”回应,指西方愿意了解中国的期望不高。

张维为说,中国是事实上世界最大经济体,又走在科技最前沿,还有4亿中产阶层,是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是觉得没有必要了解你,只是等你给我解释,恐怕最后会后悔的是西方和美国。”

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翁诗杰指出,中国的经济体量与它在国际上拥有的话语权并不对称,目前大众传播话语权还是由西方媒体掌握。

“但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这些民众应该是中国极力争取的对象。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论述,这会影响这些国家民众的对华观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