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泰之:“爱礼存羊”的慈善中医传统与变革

时间:2017-02-03 05: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全球社论

慈善中医是华社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特有的慈善医疗机构,而星罗棋布于一个城市国家的慈善中医现象,则非新加坡莫属。

据不完全统计,本地目前慈善中医机构多达40余家,仅中华、同济、善济和大众四家慈善中医2015年的门诊总量,就高达98万余人次。加上其他慈善机构,本地慈善中医年门诊总量,早已进入百万量次单位。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新加坡,以慈善中医为代表的社会人文关怀,随处可见。

百余年来,本地慈善中医不仅帮扶了无数病魔缠身的贫困人们,为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更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医药行业在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顶起了本地中医药事业的脊梁。

然而,在为中医药事业之光大而倍感欣喜之余,善于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中医师们,抑或是心有戚戚焉。

戚戚何来?换位设想一下,以新加坡中西医之规模比例为参照,如果在本地西医市场上出现仅10倍至20倍于慈善中医规模的400间至800间西医慈善机构,难以想见,在普通民众欢欣鼓舞的同时,本地西医行业将会有着何等令人惊讶的局面。

那么中医呢?中医行业又如何能承受如此慈善规模之重?

当下的新加坡,国富民强,人均收入远超亚洲各国。医疗保险机构众多,公积金制度中的保健储蓄计划,是人们治病求医时可靠的经济保障。

笔者有些疑惑,新加坡存在着与当下慈善中医规模等量的弱势待济人群吗?本地社会真的需要数量如此不俗的慈善中医团体吗?

新加坡私人中医诊所及药行,与任何私人商业机构一样,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依靠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获取生存与发展。慈善中医与私人中医机构面向完全相同的目标市场,慈善中医“分文不取”或象征性收费之绝对优势行动,私人中医哪里能与其“公平竞争”。慈善中医所到处,私人中医机构门前冷落毫不奇怪。

私人中医举步维艰,大量执业中医师只得投身慈善中医机构。在慈善机构中,中医师被规范为慈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中医师们以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来参与救助工作。

如此之行业背景,市场上执业中医师的薪酬水平必然受到极大影响。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新加坡医疗行业基本薪资中位数,西医为1万零420元,中医为2659元。而25%的最低基本薪酬,西医为8139元,中医师则为1778元。也就是说,有25%的执业中医师的基本薪酬,处于1800元以下的极低水平。

尴尬的待遇及就业前景,能有多大的魅力吸引优秀学子、社会精英投身于代表华夏文化精粹的中医事业?

不知慈善中医管理者有否思考过,本地中医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究竟来自何方?

慈善的目标是利益众生。在救助时避免伤及无辜,同样是慈善关怀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与愿望相反,善良人们的慈悲义举,却在客观上对私人中医药业者的正常经营构成威胁,对中医师们赖以生存的中医市场形成冲击,相信这不是任何慈善机构及善心人士愿意看到的。

因此,重新审视慈善中医在本地医疗体系中的定位,规范合理的慈善救助规模与范围,主动退出中医主体市场,还新加坡中医行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恐怕是解决本地中医事业发展困境所需要考虑的当务之急。

从最近一个月来《联合早报》上相关话题的交流中,不难看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针对旗下中华医院慈善经营中的问题提出探索性解决方案,与《联合早报》社论的观点并不矛盾。双方探讨的主题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赞同,慈善中医在本地健康存在的历史意义,在于维护与发扬“众善奉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华社传统美德。这是制约惟利是图的西方“工具理性”思维妨害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医妙药。

以中华朴素的传统哲学而言,代表精神文化的“阳”与代表经济利益的“阴”之间,始终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依存又制约的相互关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平阴秘,精神乃治”。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海啸一般,可能存在着对社会道德良知的无情劫掠。惨痛的教训,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慈善机构能否有效行使社会救助职能,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有着决定性作用。毕竟,越是信誉卓著的慈善医疗机构,就越有可能随着患者收治日众,开支庞大而终将力不能支。

因此,有效掌控合理的慈善规模与有限的善金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慈善机构管理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规划慈善支出规模,必然涉及救助之主体范围、行为方式及程度等方面的计划与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慈善、盲目而不分对象与程度的慈善,恐怕倾举国之力也未必能够做到。

本地某些慈善中医机构,虽然当下善金充裕、来源可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旦经济不利,或者善长仁翁有事,谁又能确保其资金不会受到影响?

清末民初华南最大慈善中医广州方便医院的运营资金,由广州“七十二行”行商共同承担,更有源源来自当地及国外的捐助。鼎盛时期,其留医之病床达1054张,门诊日逾千人,年留医3万余人。实力雄厚至此,亦不能逃过因资金不足及内部管理失责等原因,而多次陷入停办的境地,以致其数次改革院制,整顿医务,才能重开门庭。

广州方便医院在经营中发现,许多社会中上阶层人士亦慕名前来求医,故于1925年进行院务改革,分门诊为普通和特别两种。普通门诊分文不取,特别门诊则专事接待非救济对象,按市场标准收取诊费、药费及洗症费。虽然特别门诊属收费项目,但比例不大,故不影响其慈善机构性质。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经营,既不背离慈善宗旨,又能缓解资金不足,前人之有益经验,缘何不能为本地所借鉴?

慈悲之心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分别,而慈善行动则必定是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有选择地进行。这两者是慈悲一体之不同面向,不能混淆,亦无法分割。

因此,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当下的作为,不仅恪守着礼制的精神,更是积极、踏实的振兴行动,延续着本地慈善中医一贯的行为作风。“爱礼存羊”、“礼”“羊”兼备正是本地慈善中医积极寻求的救赎之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