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珊瑚:中医慈善须适可而止

时间:2017-02-03 04: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全球社论

近日中医慈善课题引起讨论,我以为是立场的不同,各有偏执。无可否认,民间团体设立中医诊所,立意在施医赠药,治病救人,出钱还要出力,绝无私心,令人佩服。但是,行外人看行内人的事,考虑面当然无法像行内人那么周全,这是可以理解的。

中医慈善诊所涌现,引起中医师对中医前景的担忧也是必然的,他们对中医的投入和维护也让人感动。但我以为,中医要担忧的不是善款没有投入科研,因为科研工作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不是有钱就可以进行,还牵涉到专业知识、程序管理等。

对于慈善中医的讨论,我认为不是不要有中医慈善,而是不能没有限度地做中医慈善。新加坡已经有太多中医慈善诊所,大量中医诊所在当前是不合时宜的,既不利于病人和中医师,也不利于中医慈善机构。

首先,大量中医慈善诊所的开设,影响开业医师的生计,妨碍中医的发展。新加坡的中医师都经过系统的训练、考试和鉴定,是一门专业,市场收费是正常,也是应该的,不能期望中医一直都提供廉价的服务,除非是做慈善。要做个自行开业的中医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

目前虽然也有些开业中医师的病人很多,收费也不便宜,但那只是小部分,大部分开业医师面对的是慈善中医诊所的竞争。结果是病人去某某慈善诊所,医师也去某某慈善诊所,病人是去看病,医师是因为病人少,撑不下去,是去应征某某慈善诊所的受薪医师。慈善中医诊所聘请中医师,看来是解决医师的出路问题,但是慈善诊所很多是义务医师,受薪医师空缺有限,受薪医师的薪水一般也不高。

受薪医师薪水不高,开业医师又面对经营困难,很多中医师为了还有行医的机会,也为了继续服务病人,所以不敢放弃本业,而转当小部分时间的义务医师。有自己的诊所还去当义务医师的也有,但只是非常少数。义务医师是新加坡中医界的特有现象,其实也是许多新加坡中医师的无奈。

这是行外人所不了解和不能体会到的感受,不只是“默默地不求回报地贡献了他们的专长”这么简单。这样的结果是浪费了医师资源,也让人对医师行业却步不前,影响了本地中医的发展。

其次,慈善机构的医疗状态,影响中医的医疗水平。中医医术的提升和精进,靠的不只是理论进修,更重要的是经验累积。只有全心投入医疗工作和不断努力累积经验,才能有精湛的医术。医师必须投入时间,也需要有足够的病人。义务医师在业余时间还做义务,精神固然让人敬佩,但是义务医师本身白天有正业,是不是还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医术,确实有斟酌的余地。

慈善诊所看诊的病种有限,多数是感冒、咳嗽、胃痛、腹泻、头痛晕等简单病症,更多是风湿、肢体疼痛、中风后遗症等,只有少数机构有专病组做专病如肿瘤、不孕等的治疗,也有精专的医师。但是,一般上重症或奇难杂症的病人,很少会选择到慈善诊所求诊。

到慈善中医看病,少数只是为了要看中医,多数是因为免费或便宜。因为是免费或便宜,病人要求也就不高,看不好顶多再看几次;这个医师看不好,就换个医师。多数时候,病人会选定一位医师,长期复诊,医师看来看去就是那一些同样的病人。

慈善诊所医师不须面对病人流失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没有足够的、多方面的经验累积。假如医师医术提升空间不大,也只能是个医匠。中医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疗效上,有好的医术,绝对能起沉疴,治重症,发挥中医的特色与功效。当然,虽说医师医术的提升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也要有足够的条件。

其三,大量慈善中医的设立,推进善款的竞争,增加筹款的难度。慈善中医依靠的大部分是社会人士捐款。虽然看病的人也会主动捐款,多数是小数目。虽偶有大手笔,但非常少见。大笔的捐款多来自各机构的名誉会长、社会贤达、社团基金会等。这些捐款都有政府2.5倍的扣税优惠,他们也乐得捐款做善事。这些社会人士和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中医捐款预算,给了东家就少了西家。

一些有广大社群联络网的机构可以轻易取得善款,没有这些条件的机构只好通过举办义走、义演、慈善晚宴等方式筹款,疲于奔命,还不一定有预期的收获。筹款来源不稳定,碰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更糟糕,这或许是有中医慈善机构考虑市场收费的其中一个原因。

市场收费违背了慈善团体设立的宗旨和精神,提高医药费也面对病人流失和捐款减少的风险,不一定能解决面对的问题。这又是一个面对困境的无奈。

其四,慈善中医的时代使命需要重新定位。过去,人民生活贫困,民间缺医少药,民间也就自发地设立慈善医疗机构以扶助贫病。中医慈善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不能归为传统。慈善中医确实是华社自助精神宝贵的遗产之一,但是继承的人也必须求变求新,以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一条老路走到底。

今天的新加坡,国家富有,医疗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都普遍提高,仍贫困的一群也受到政府的照顾。慈善中医的设立,在一视同仁的原则下,其实只是增加了公众看中医的地方。原有的中医慈善已经足够减轻部分真正需要援助的家庭的负担,中医慈善更要关注的是人们的养生保健,以治未病为目标,而不是无限量地开设中医诊所。

慈善中医的普及,表面看来是推广了中医,实际上是把中医廉价化,把中医推向死胡同。政府近年来大手笔给予人民医药津贴,对新加坡人民是很大的福利,但是中医并没有从中受惠。不时有病人问我:“我有蓝卡,我有医保,有没有得扣?为什么没有得扣?”我只好告诉他:“你去问政府。”

其实,不用问政府,中医慈善诊所这么多,去找慈善诊所就可以了。照顾贫弱老病是政府的责任,民间的慈善付出是辅助,不是取代。中医慈善取代了开业中医师的社会价值,也取代了政府的责任,这不是正常的现象。我们的希望是政府也能像西医一样,给予看中医的病人医药津贴,让他们也同时到中医诊所求诊,让开业的中医可以存活,中医医疗可以持续发展壮大,发挥社会效益,惠及广大人群。

我曾经是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也当了多年的义务医师,现在是个执业医师。因为曾经身在其中,深有所感。看到这几年慈善诊所的“蓬勃发展”,一直心有所忧,借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浅见,目的只是希望行外人能够理解行内人的困境和担忧。

作者是执业中医师

前中华医院董事会主席

过去,人民生活贫困,民间缺医少药,民间也就自发地设立慈善医疗机构以扶助贫病。中医慈善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不能归为传统。慈善中医确实是华社自助精神宝贵的遗产之一,但是继承的人也必须求变求新,以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一条老路走到底。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