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时间:2017-05-20 07: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中国旅游标志原型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甘肃博物馆藏品) 明天是中国旅游日,对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如今几乎尽人皆知。那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古墓的铜奔马,为何叫马踏飞燕?这只铜奔马是

中国旅游标志原型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甘肃博物馆藏品)

明天是中国旅游日,对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如今几乎尽人皆知。那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古墓的铜奔马,为何叫“马踏飞燕”?这只铜奔马是被称为“天马”的“汗血宝马” 还是被称为“天驷”的“神马”?还有,马蹄下面的那只鸟到底是“飞燕”、“龙雀”还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

“马踏飞燕”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郭沫若:“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

1974年第2期《考古学报》关于甘肃武威的考古报告称,1969年10月,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员在挖地道时,从当地一处名叫雷台的封土下面发现古墓。当年11月,甘肃省博物馆组织考古队,会同武威县文化馆,对该古墓进行了发掘。当时,新鲜公社按县里部署挖战备地道,地道入口就选在当时的特大土堆雷台的南侧——此处正是古墓的南侧室。考古发现,这个墓室空间很大,里面排列着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生产队长让社员找来装粮食的大麻袋,将值钱的随葬品取了出来。后来,这些随葬品全部上缴了,其中就有中国旅游标志文物原型“铜奔马”。

铜奔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奔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展翅回首,考古报告称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虽然罕见,但直到1971年才“闻名天下”。这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外宾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看到这件“天马行空”的铜奔马非常惊喜,将它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相提并论,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在筹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郭沫若便建议调此铜奔马参展,还亲自给这只铜奔马起名为“马踏飞燕”。从此,铜奔马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

1983年国家旅游局在确定中国旅游标志时,铜奔马形象受到青睐,其“飞奔向前”的姿态,与当时“加速发展中国旅游业”的规划和要求十分契合,最终成了原型文物。

“铜奔马”究竟是哪种马?

杜甫:“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铜奔马是什么马,该叫什么名,本来并无多大争议,但它成了中国旅游标志后,异议也随之多了起来。

中国古人崇尚马,特别在汉代,马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古人生产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马匹如现代人拥有宝马车一样,是身份的象征。从雷台古墓中,仅铜马就出土了39件,可见墓主人生前地位的显赫。有的马上还刻有铭文“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可见马比人还受宠。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么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天马”。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马、陕西秦兵马俑出土的陶马等。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它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

张骞出西域时曾引进了不少西域“善马”,又称“宝马”。据《汉书·张骞传》(卷六十一),汉武帝时,“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汉武帝时的“天马”就是后来所说的“汗血宝马”,系中亚产的哈萨克马。二说是“神马”。神马又叫“天驷”,骑行神速。唐代诗人杜甫《魏将军歌》称:“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三说“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汉文帝有称为“九逸”的良马9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铜奔马蹄踏飞燕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燕骝。还有一说是“特勒骠”。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这叫“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称为“对角步”。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中国青藏高原的浩门、囊谦产这种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