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中国的退林还耕政策当缓行

时间:2023-04-26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近期,在中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整治耕地种树的情况。对于在耕地种树的农民,政府要求他们尽快将树砍掉,马上复原耕种粮食。这就是所谓的“退林还耕”政策。农民之所以会于耕地种树,则与如下因素有关。

首先,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深化,越来越多农民在城市里获得就业机会。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这些农民工的收入所得、社会待遇远不及城镇职工。但相比于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言,城市里的工作显然不失为一份有钱途且体面的工作。农民工从城市汇回的钱款,大大改善了世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的生活。这也于无形中带动了更多农民,放弃务农而选择外出打工。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只有老弱病残,很多土地都无人耕种。这一趋势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峰,全国大约有3亿农民在外打工。尽管没有占到全部农村人口的一半,但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几乎全在城市里面。很多山村除了几个老人之外,几乎就没有年轻人,甚至连孩子都跟随父母去城里上学。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把家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村搬到城镇,直接造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农民选择将肥沃的耕地,种上不必费太多精力耕种的经济林木。

其次是,有些农民为了响应“返乡创业”的号召,回到农村,将自家的耕地都栽种了果树。这些新农人通过种植果树,增加了收益。于是,看到很多人种果树挣钱了,跟风的人都开始毁掉耕地,种上果树。就比如这几年很火的“阳光玫瑰”葡萄,很多农民因为阳光玫瑰葡萄挣到了大钱,于是更多农民纷纷跟进。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粮食成为贸易战博弈的重要对象。2020年冠病疫情的暴发和俄乌战争加剧,无不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给国际粮食贸易蒙上阴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重要议题,再次摆到中国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在粮食为纲的认知下,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也就成了题中之意。盖因在传统观念里,是土地在生产粮食,耕地自然也就成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决策者得出“要想保障国人粮食安全,就必须坚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也就可理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土地的减少,意味着粮食产出必然减少。如果农民把这些耕地,都种成除粮食以外的其他作物,虽说农民确实增收了,但是中国的口粮却危险了。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河南、内蒙古、山东等地,已经在积极推进“退林还耕”政策。

但对于这一观点,本人却持不同看法,诚如我在2013年1月出版的《下一轮经济危机2:中国凭什么幸免于难》一书所写:“我们也承认土地之于粮食的安全意义重大,每一寸土地的流失,都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存在空间的被压缩。但这种眼光显然是静态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并不是土地在生产粮食,而是市场在供应粮食。如果市场信号告诉他,生产粮食有利可图,那么他们会创造性地搞出很多的技术和方法,来为我们的市场供应我们需要的粮食。技术的创新,比如像袁隆平(编按: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的伟大创新,本身是可以抵消土地的部分减少的。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可再造性,比如在一块20公顷的土地上,我们盖一座高12层的大楼,而这12层楼,我们抛开柱桩结构的占地面积,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得到至少11层楼的可种植面积的,这也就意味着在20公顷的土地上,我们凭‘空’能够多出200公顷的土地。”

事实上,在中国已经有人在相关领域实践了本人当年的理论。2022年8月1日,《南方日报》的子报《南方周末》曾报道过一则有关高楼养猪的消息。报道写道:“湖北鄂州,一栋26层高的大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再过一个月,这里将住进数十万头活猪,成为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猪场,高度刷新世界之最。”

第一家大规模建设楼房猪场的中国企业,则非广西的扬翔股份莫属。该公司曾冲刺中国的主板首次公开售股(IPO),招股书披露,2017年它便建成高层楼房养猪场,2018年投入使用。路透社探访后称其为“养猪酒店”,是当时“世界最高养猪场”。

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此前扬翔股份和其他猪企一样,猪场采用平层架构,万头规模的猪场一般占地约200多亩。如果想建容纳3万头猪的大型猪场,需要近千亩地。但碍于广西山多地少,实在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地方。为了解决土地不足问题,他们只好向上建楼,向天空要土地。于是,扬翔股份在广西贵港的亚计山里,建起了四栋楼房猪场,9层和11层各两栋,可容纳3万头母猪。一栋楼房占地只有十几亩。

是的,我的理论和中国企业楼房养猪的实践均已证实,土地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相关从业人员能否从中看到市场的信号,能不能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当市场信号告诉人们,种粮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像广西扬翔一样,去创造性地向高空(当然,也可以向河流、湖泊乃至海洋)要地,为市场供应我们需要的粮食。这也再次证实,不是土地生产农产品,而是市场在供应农产品。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