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浓:后默克尔时代的 德国印太安全政策

时间:2022-01-07 08: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021年12月19日,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抵达新加坡展开访问,随后该舰还在越南、斯里兰卡和印度停靠。这是德国海军20年来首次穿越南中国海。去年11月底,该舰还与美、日、加、澳四国海军在菲律宾海举行了联合军演,同样为20年来首次。

在德国新政府上台伊始之际,关注巴伐利亚号此次系列行动,或有助于判断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印太安全政策的走向。

巴伐利亚号此次印太之行有以下外交及安全考量:第一,向美国示好。拜登上台后,德国热切希望修复同美国的安全关系。向亚洲派遣军舰,迎合了拜登政府对于德国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期待,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去年4月,时任德国防长卡伦鲍尔在接受德媒采访时称,巴伐利亚号此行在美国被视为一个信号,即德国准备以实际行动应对“中国对航行自由所构成的威胁”。

第二,推动欧盟强化对印太事务的参与。去年9月,德国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出台了德国印太政策指导方针,并称该方针为欧盟范围内的紧密合作提供了出发点。这反映出德国有意通过出台德版印太方针,带动欧盟强化对印太事务的参与。旨在落实方针的巴伐利亚号亚洲之行,自然也有相同目的。在该舰于去年8月启航后不久,欧盟就正式颁布《欧盟印太合作战略》,称将加强在印太的海军外交。

第三,向亚太“价值观伙伴”展示支持。2020年以来,澳大利亚、日本等亚太国家,多次向德方发出合作邀请,意图拉拢德国介入印太事务,这让提倡“价值观伙伴”的德国难以拒绝。卡伦鲍尔在为巴伐利亚号送行时就表示:“此次行动传递出明确信息:德国将与伙伴国和盟友共同展示价值观旗帜。”

虽然巴伐利亚号此行有为盟友站台、针对中国的意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会追随美国的印太战略。

首先,德国坚定信仰多边主义。美国印太战略有着包围、针对中国以及维护地区霸权的明确意图。而德版印太方针则将多边主义列为主要原则,并明确指出,印太地区的任何国家都不应像冷战时期那样被迫“选边站”,强调德国政府不认为遏制和“脱钩”战略是有益的。这显然意味着德国不会追随美国打造反华小圈子。

其次,德国社会主张军事克制的声音依然响亮。二战结束后,在对战争历史的反思中,德国社会形成了谨慎使用武装力量的克制文化。时至今日,德国国内仍广泛质疑用军事手段处理国际问题的做法。巴伐利亚号亚洲之行就因军事色彩浓厚,在国内引发争议。

社民党议会党团领袖罗尔夫·穆岑尼奇指责卡伦鲍尔拥有德皇威廉式的世界观,强调社民党将继续汲取历史教训,不让德国轻率冒险。德国《世界报》称行动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批评德国对华政策只会喊口号而忽视现实。《法兰克福评论报》指出,德国应为地区和平提供炮舰之外的东西,应支持国际法和多边主义。卡伦鲍尔8月2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介绍该行动的推文后,其评论区中负面评论占据绝大多数。

事实上,德国政府也在尽力淡化巴伐利亚号此行的敌对意味。该舰未穿越台湾海峡,也不会进入中国所控制的南中国海岛礁12海里领海范围。另据德媒报道,在该舰启航前,德方事先向中国通报了行动的和平意图,并申请访问中国上海。这与穿行南中国海的美军将矛头明确指向中国的做法截然不同。

总之,巴伐利亚号此行并不意味着德国将在印太地区配合美国的反华战略,该任务更多是为了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交代”。正如德国海军中校戈兰·斯威斯特克所说,德国正试图避免在印太地区的安全政策竞争中表明立场,它似乎更有可能扮演各力量极之间的调停者和平衡者角色。

但鉴于德国对华政策愈发突出价值观因素,特别是在联合政府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绿党和自民党,均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持对华强硬立场,德国新政府可能会更突出强调同中国的制度竞争。表现在印太安全政策上,德国预计将加大力度,在印太地区开展港口访问、军事演习、战略对话等行动,以展示所谓“民主国家”的团结。

德国海军司令舍恩巴赫此前就在新加坡表示,德国将采取渐进方法,进一步在亚洲进行军事部署。此外,德国还可能推动欧盟强化在印太的海军存在,以给行动披上多边主义外衣,减轻国内舆论的压力。

作者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