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多花时间”真的错了吗?

时间:2021-12-25 09: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近日,在一档节目中,经济学家管清友说,“我们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它的要害不在于你有多辛苦,而在于非常可惜的,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你很疲惫,你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你又没有时间思考。”

他进而认为,年轻人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把时间有效利用好,与其每天上班两个小时通勤,不如在公司附近租住,这样比在偏远的郊区买一个房子划算得多。管清友强调,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浪费时间在通勤上”“节省通勤时间投资自己”……大多数网友都接受不了这些观点,认为这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太不接地气”“何不食肉糜”。

对于网友的反应,管清友本人回应,他是以过来人的角度说的,并非“不食肉糜”。

他以亲身经历为网友算了笔“时间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远离单位租房虽然暂时省下了房租,但是却浪费了人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他再次建议: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他的这番话放到舆论场里,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效果完全不同。如果将其看作一个“过来人”的建议,可以感受到这是为年轻人提升自我着想;如果只是将其视为专家学者高高在上的指指点点,则是“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话”,充满着傲慢与隔膜。

其实,如果把这段话视作一个朋友、前辈的经验分享,完全没有那么刺耳。这段话的价值在于——一个“过来人”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权衡人生”的视角。

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面对“时间”与“房租”的二选一,不少人都愿意用“较长的通勤时间”换取“低房租”,但此时“时间”的价值往往被轻易忽略了。但从一位年轻人的成长性来看,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更需要用“长远目光”来看待未来。

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管清友的这番话,不妨视作一种“非过来人不能道也”的提醒。相比于眼前的房租高低、住宿环境,年轻人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长期投资自己的价值和延时满足的意义。

从管清友自己的回应也不难看到,这并非完全是个不接地气、没有生活经历支撑的说辞。他说:“我在海淀租了一个小房间,虽然条件不怎么样,但是胜在离得近。能每天多休息会,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学习。从一个农村学子到我现在的今天,是离不开每日的学习的。”

可以想见,如果年轻人在工作以后,依然能保证大量时间去充实、建设自己,日积月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完全超乎想象的。在工作后保持对各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刚需”。

所以“不要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的建议,看似“何不食肉糜”,但是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看待人生成长的视角。

当然,社会也应当看到年轻人“就近上班”的需求。“就近上班”不只是生活更舒适,其实也是让年轻人多一些充电的时间。在快节奏的社会,时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果能节省通勤时间去充实自己,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人生财富”。

因此,面对当下年轻人的诉求,相关部门不妨有所回应。

例如,相关部门落实长租政策,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可以负担的起的租房房源,满足年轻人的住房和“充电”需求;合理规划城市功能,让住宅和办公区的分布更加合理等。

总的来看,人生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遇到“现实的暴击”,单薄的物质积累必然导致较弱的抗风险能力。但越是身处“眼下困难”的阶段,就越要重视长远的人生规划。

从这个角度说,年轻人不妨多一些耐心,多听一些建议,并尝试去理解那些建议背后的用意。

毕竟,多一重理解人生的视角,就会多一些人生可能。而相关部门,不妨认真倾听年轻人的诉求,努力解决现实的问题。只有整个社会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营造出一个“对年轻人友好”的氛围。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