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介:华文,为考而读的反思

时间:2021-12-25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面墙外

20多年前,我和几位女中学生闲聊时得知,她们班上的同学修读高级华文,目的多是上高中时可免修华文。中三那年,她们班考O水准华文,几乎全得A,足见学习能力不赖,可惜多数为考而读。我想起当时与一名政治圈的大学学长侃大山,他问我假如华文是选修科,会有几人修读?我估计好歹总会过半,他笑说:这么乐观?

冷待母语的心态,早已不是秘闻。华文教学前线的专家和老师,深有体会。多年以前,媒体不止一次刊登了会考甫结束,学生焚烧华文课本的新闻,引人争议。这类动作,潜藏着怎样的心态?可玩味。

1980年代,要是会考成绩欠佳,华文往往让人随手拈来,成了校园里口沫推诿的代罪羔羊。出洋留学,不时也有人以母语拦路为由。当年移民他国的数据透露,人们远走他乡,华文是颇受青睐的理由。

上世纪80年代四种语文源流学校统合为一以后,“华文科”的教学,始终牢牢钉在“第二语文”的坐标上,但市场上降低华文要求的话音持续入耳来。在众多科目中,华文的待遇,可谓与众不同。30余年前,一名香港语文教学专家翻阅了本地刚出炉的初中华文课本,错愕地向我坦言:这至多是小学四年级的程度。我莞尔,她不熟悉此地的语文风光。

几十年来,母语科会考的及格率高达90有几,华文的学习压力也不是没有受到关照。比如:中学O水准与高中A水准会考,母语科的考生都有两次应试机会;1990年代,高中会考母语及格是报读大学的规定取消了;2001年,要求较低的华文B课程出炉,让有需要的学生修读,以缓解他们学习母语的压力。

尽管如此,学习母语的抵触情绪依然弥漫。有人主张降低小学会考母语科的分数比重,以免母语成绩处于下风的学生在竞争中吃亏。2010年,官方动念探讨,不料引发反弹,芳林公园出现了反对降低母语考试比重的签名请愿,官方随即发表声明,重申维护双语政策的决心。转眼间,10年晃过,社会中那股降低母语学习的异音消失了吗?还是它潜伏着,择日而动?

为考而读心态是华文水平逐步下滑重要因素

为考而读的心态,直接限制了华文的教与学,是华文水平逐步下滑的重要因素。过去的20余年,我因业务而与中国及东南亚等地人员频密往来。实不相瞒,人们内心对我们的华文水平评价不高,许多赞美纯属礼仪,无须窃喜。

我们的中文表达乍听顺畅其实句式松散词汇不足

我们的中文表达,乍听顺畅,其实句式松散、词汇不足、搭配走样。收听本地中文广播,从节目受访者的表达,可知一二。他们的即席发言,句不成句的例子俯拾即是。课堂或考场上,聆听学生朗读篇章,从字词的停顿,从语感,便可了然他的水平刻度——该连读而不连,不该停却停顿,你就明白他对篇章的意思不甚了了。

华文的学习不应受制于考试攻略,应该摆脱“不考的就不学”的心理束缚。假如学习华文只聚焦于课文,等于是设框自限、自断营养,很难稇载而归。当前,考试的市场力量左右着学习方向,学校都不易甩开为考而读的纠缠。

不为考试而读,表达的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不是学生课业量的增加诉求。语文吸收能力尚可的学生,若能放开心态,在已有的基础上主动追求,必能擦亮自己手中的那面语文铜镜。

假设为考而学华文是一种务实的态度,面对中国经济与科技在全球的崛起,我们是否也能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华文?若认同此点,那不妨趁早调整心态,消除心障,积极面对华文的学习。趁年少好时光,神清脑醒上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赛过来日摸黑赶夜路,道阻且长。

是真的吗?2010年,哈佛教授罗德里克(Dani Rodrik)在《中国会主宰世界吗?》一文中预言,未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体现的将是中国而非西方价值,到时在货币与语言方面将呈现新景观。假如认可这个趋势,我们应该从长计议、强化原有的双语武装,还是固步自封、弱化本有的优势?约九年前,投资大咖罗杰斯率直表态:西方正在败落。

今年初,有英文网站贴文感慨,近年来中国资本不断流入岛国,渴望聘用具备良好商务华语能力的本地人参与业务,而岛国却严重缺乏这类人才。新加坡生存基础脆弱,面对经济新态势,我们是削足适履,降低学习华文的要求,还是迎难而上,补强自己?求存,毕竟不是巷口的一场家家酒。

资本是流动的,它择木而栖,无利则离。作为开放型经济体,资本的到来,意味着经济的田野将收割甜瓜蜜果。我们已知中国的腾讯、字节跳动等商业巨擘到来设立亚洲总部,也注意到不少新移民在此创设了亮眼的企业。这些资本扎营本地,虽然不会撼动英文作为工作语文的社会基础,但在企业内部,沟通互动的用语习惯必然会改变。据我所知,一些本土员工适应了,一些感觉不自在。

家长应避免孩子错失语文学习绝佳年龄

要是家长认同时局正在急剧变更,就该避免让孩子错失语文学习的绝佳年龄,果断跨越为考而读华文的心理横杆,通过课本以外的接触,为自己铸造一把沟通利剑。我们不能让双语优势持续弱化,华文的学习是停不住的进行式,不因考试结束而画上休止符。

“为考而学华文”的潜台词,多少带着“华文无用论”的心思,我们得设法逾越这道鸿沟。和全球气候暖化的问题一样,生活无忧时,人们很难切肤感知学习中文的迫切。要纠正这种偏差,除了靠自觉,还有必要强化母语在社会中的功能。

官方可否琢磨,从学习观点俯瞰,打破“公共场所用上三大母语,有空间不足”的僵硬思维,领衔活化华文作为母语的使用空间?别让在前线冲刺的华文老师成为孤单的守护人;别让有心的家长成为担忧子女华文水平的焦虑者;别让学生成为“为考而学”的“牺牲品”。

假设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全社会当同心共识,调整心态,冲破为考而学的藩篱,提升双语能力,为塑造“独特的新加坡身份认同感”助一臂之力。让公共空间高调展现三大母语的身影,它就是一张凸显多元文化社会特质的名片。

强化母语的生活功能,突破为考而读的封锁线,有它的紧迫性。因为母语的强弱,直接挑战了岛国的双语根基与优势。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四年前国庆群众大会对抗糖尿病的议题。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为考而学华文”的潜台词,多少带着“华文无用论”的心思,我们得设法逾越这道鸿沟。和全球气候暖化的问题一样,生活无忧时,人们很难切肤感知学习中文的迫切。要纠正这种偏差,除了靠自觉,还要强化母语在社会中的功能。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