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发鸡蛋学生不爱 营养餐需考虑多样化

时间:2017-01-15 04:0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即时新闻

一项学术调研发现,国家“营养餐计划”在实践中,餐品的浪费和供应不均衡等问题凸显。学者建议,要为孩子补上营养,应改变部分地区为图方便、过频繁地发放鸡蛋的简单做法;打造精准的受益覆盖面,提供多样化且符合地方习惯的餐食 国家“营养餐计划”推行已5年余,农村学生吃得更好了吗?一项专题调研发现,由于某些学校的营养餐食品过于单一,与当地学生饮食习惯不符,或因长时间吃鸡蛋、牛奶等食品而产生“饮食疲劳”,反使造成营养餐浪费。

  (记者陈少远黄姝伦)国家“计划”推行已5年余,农村学生吃得更好了吗?一项专题调研发现,由于某些学校的营养餐食品过于单一,与当地学生饮食习惯不符,或因长时间吃鸡蛋、牛奶等食品而产生“饮食疲劳”,反使造成营养餐浪费。

  1月1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这项专项调研报告,是由东北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邬志辉完成。

  在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东北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分别在云南省砚山县等8个连片特困地区和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两次关于“营养餐计划”实施状况的专题调研。

  上述调研发现,西南地区某县学生早餐习惯吃米线,但营养餐计划却只固定配发“牛奶加面包”,但“(当地)学生没有吃面包和牛奶的习惯”。此外,西北地区的某县课间餐种类很单一,只有定制奶,调研发现“学生吃多了就不爱吃了”。

  2011年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旨在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目标。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天4元标准(全年按200天计算)对国家试点县学生给予营养膳食补助。

  但近年来,营养餐计划在各地执行缺位、出现弊病或梗阻的事态屡遭曝光。2016年12月,《中国教育报》即曾报道,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有学校将腐烂、被破碎的生鸡蛋以次充好,充作学生的营养午餐发放。

  上述调研还发现,在西南地区的某乡村小规模学校,选择将营养餐的补助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加热食用。

  东北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涛告诉财新记者,多数乡校之所以选择把鸡蛋作为营养餐发放,是因为“鸡蛋有营养,又安全,不易出现问题”。但是天天都吃鸡蛋,“孩子们不喜欢,浪费严重”。

  如何真正让被营养餐计划覆盖的农村孩子们“吃得好”?刘善槐、邬志辉建议,可采用灵活的配餐方式,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多样化

  小规模学校为何难吃好

  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的乡村小学中,有5成以上是学生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的农村孩子如何吃得好?问题尤切。

  上述调研发现,因受场地、人员和经费条件等限制,小规模学校往往不具备统一供餐条件,因此多采用到附近农户家吃饭、或由当地中心校配送,以及由让孩子自行从家里带饭等形式就餐。

  即便被营养餐计划覆盖的地区,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往往仍难以“吃得好”。

  例如,调研发现,有的学校会违反政策规定,直接把补助发放给学生;有些学校则称与农户达成了供餐协议,但并未真正组织学生到村民家用餐。

  此外,因为运输距离所限,由中心校配送、运至偏远学校的营养餐,餐品质量往往颇受影响。“(营养餐)从中心校送来,但送到我们学校就糊了,不能吃。”西北地区某小学教师向调研团队反映。

  刘善槐、邬志辉建议,营养餐不仅应该“营养”,还需“可口”,要考虑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让学生愿意吃”。对于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小规模学校,可由中心校安排统一配餐,采取“一校开火,多校享用”的模式,“制作不同菜谱,保证菜品及时更新”。

  营养餐供给情况地区落差仍大

  营养餐是否能保证孩子们摄入足够营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

  2015年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cm-1.4cm,平均体重多0.7kg和0.8kg,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而贫血率则从2012年的17.0%,降低到2015年的7.8%。

  但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部分地区存在营养餐每日供应不均衡的情况。

  据该基金会2015年10月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27%的学生,人均每顿营养餐的成本都能达到4元水平;但在情况最差的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单日人均供餐成本却只有0.71元,午餐只能提供素面,“能量、蛋白质不足推荐量的40%,钙不足推荐量的5%”。

  该《报告》还显示,在76.3%的学校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量的平均值可达到推荐量,“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能够吃饱,为学生们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如果要做到又让学生吃饱又能保证营养,《报告》指出

  “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能做到每天让学生吃饱并保证营养、健康的学校不足10%,有近20%的学校,一周仅有一顿营养餐有肉。

  此外,上述《报告》还指出,营养餐中钙不足、钠超标的情况非常普遍。数据表明,72.6%的被调查学校,每餐钙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50%;有40%的学校,每餐钠的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甚至有7%的学校达到推荐量的3倍以上。

  而采用加餐形式供餐的学校,加餐的食品主要为食品工业加工品,其中糖分、油分严重超标,“将4元补助中的一部分变成工业利润,对改善学生营养毫无帮助”。

  食堂硬件条件待改善

  刘善槐、邬志辉在调研发现中,在部分连片特困地区,营养餐的加工场所和学生用餐场地受限,学校的食堂设施也不完备。

  当前,由学校食堂供餐,已成为营养计划试点学校主要供餐形式。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上述《报告》,这一比例已达66%。

  但是刘善槐、邬志辉发现,部分地区尚未建成食堂,在校内没有营养餐的加工场所及学生用餐场地。如在中南地区某县,就有学校因没有专门场所做饭,只能将教室改造成做饭场所。另有校长反映“中午免费的营养餐,学生要分三批吃,食堂不够用”。

  有的乡村学校,食堂没有配置餐桌椅、板凳,也没有统一的用餐碗筷和清洗消毒设备,“学生就餐只能回到教室,或者蹲在食堂外面就餐”。

  “只有配套硬件设施建设跟上,营养餐的制作、储存、留样和享用等环节才能顺利进行。”刘善槐、邬志辉建议,配套硬件设施建设经费应由各级政府统筹,“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如何精准“加餐”

  刘善槐、邬志辉在调研中还发现,国家贫困县的中部某县并未被纳入“营养餐计划”。该县的29个乡(镇)中,仅有1个乡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企业资助的学生营养餐,但连这个项目也在2016年10月中止。

  “我们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甚至比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些县还要贫穷。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连成片区,就无法享有?”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多次向调研人员反映。

  刘善槐、邬志辉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政府在投放财政资源时,应对此做更精准的识别,“贫困地区也存在一部分家庭富裕的学生”。

  上述调研发现,一部分身处贫困地区的家庭富裕学生,其餐饮标准已远超“营养餐”补助标准,这些学生“普遍不愿意在学校用餐”。而学校只简单按照学生人数准备营养餐,又“极易造成浪费”。

  同时,还有部分身处非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里却非常贫困,调研称他们“非常需要免费的营养餐来加强营养,却因所处的地区而无法享受”。

  刘善槐、邬志辉建议,为了使“营养餐计划”能真正用于有需要的学生身上,要尽快制定“依据学生贫困程度的补助办法”,把全国所有义务教育贫困学生都纳入该计划,“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管也是要务

  2015年3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启动“阳光校餐数据平台”,通过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用手机“晒校餐”方式,实时展现各地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情况与效果。

  该平台为教育部全国学生营养办的合作单位,目前共覆盖14个省份、101个县,约1万所试点学校的近500万农村学生。

  但财新记者发现,在该平台的校餐展示平台上,尚有黑龙江、河北、山西等17个省市并未展示和更新校餐图片。

  “我们是非盈利组织,不是政府单位,无法强制各省市参与晒校餐。”该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

  李涛认为,目前对学校营养餐的监管难度很大,“需要非常专业化,但社会力量、家长参与营养餐运营和监督的力量,目前还太弱”。而且营养餐的经费,一般是由县教育局将专项财政经费拨付给学校或供应商;工作经费由县级财政承担,县审计部门审计,县财政局监管,“不能只泛泛地说由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分级管理加强监督”。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