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耕地和水资源

时间:2017-01-14 04: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即时新闻

据估算,到2030年,中国净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虚拟耕地”资源6.6千万公顷,相当于2015年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9%;与此同时,净进口“虚拟水”相当于2015年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30%-40%

  (记者黄姝伦汪苏)中国的政策至今充满争议,未完全厘清。日前,在“清华三农论坛2017”上,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就这一问题强调,保障食物安全,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

  “如果一定要让所有大宗农产品都自给自足,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黄季焜说。

  他表示,应尽快落实中央提出的“有保有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粮食安全政策,不能让其停留在纸面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口农产品,相当于以虚拟形式进口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黄季焜表示,全球人口和土地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8%,却需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而中国北方属于水资源高度风险区。

  至于“哪些保、哪些放”?黄季焜给出了一个方案。

  他认为,中国应保口粮,逐渐放开饲料粮进口,保持大豆进口。支持继续进口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同时,出口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

  关键作物是作为饲料的玉米。“我们算过,如果限制玉米和大豆进口,未来中国必然需要大量进口畜产品,如果加大玉米和大豆进口,畜产品能基本自给。”黄季焜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饮食结构改变,对肉蛋奶的消费量将逐步攀升。中国如果一味保护玉米等饲料作物,就会抬高畜牧业成本,以牺牲畜牧业竞争力为代价。

  “我们最终要的是作为食物的‘肉’,而不是玉米。”黄季焜对财新记者说。

  数年来,中国对玉米的价格保护,造成国内外巨大价差,最终制造了国内巨量库存。虽然中国政府2016年已经在东北改革玉米临时收储,让价格随行就市,政府不再按保护价收购玉米,给予生产者一定补贴。不过,黄季焜认为,价补分离的做法,虽然让价格回归市场,但政府的财务风险依然很高。中国不应过度保护国内玉米生产。

  黄季焜团队研究预测,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改变,2015年至203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将从470万吨增长至3980万吨,自给率从97%下降到85%;大豆的进口量将继续上升,从8170万吨增长至1.245亿万吨,超过九成依赖进口。同时,奶制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进口适当增加。

  据估算,到2030年,中国净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虚拟耕地”资源6.6千万公顷,相当于2015年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9%;与此同时,净进口“虚拟水”相当于2015年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30%-40%,对节约环境资源的作用十分显著。

  进口的“耕地”从哪里来?黄季焜也给出一张“地图”。

  他认为,中国可以从北美进口“虚拟耕地”2千万公顷,从南美进口4千万公顷,从东欧进口500万公顷。

  对于口粮要怎么“保”?黄季焜告诉财新记者,关键是要提高生产力,“靠补贴是没有出路的”。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