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停更的青年失业率

时间:2023-08-16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官方星期二(8月15日)发布7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一系列弱于预期的数据加剧笼罩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但最引人关注的是,青年失业率数据暂停更新了。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网民一片哗然,几乎一面倒质疑官方“掩耳盗铃”。不少微博用户在相关新闻下评论,“编到现在自己都没信心了”“这是被失业数据吓到了吗”“捂着耳朵向前冲吧”;还有网民不客气地调侃官方,“容我找个新的统计方法把失业率降下去”。

中国是从2018年开始公布16岁至26岁的青年失业率,主要针对城镇地区这个年龄段的就业情况。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疲弱,这个被视为观察中国经济走向、就业市场形势和青年状态的重要指标,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官方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在今年首六个月逐月攀升,4月起超过去年7月的19.9%,升至2018年有这项统计以来的新高,6月份再进一步达到21.3%。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创纪录地达到1158万人,不少经济分析师早前预计,毕业季到来后,青年失业率很可能继续攀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星期二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称,暂停发布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劳动力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

在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敏感时间点上,突然宣布暂停发布一项备受瞩目的数据,并决定调整过往的统计方式,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很难不引起各种猜想。

青年失业率数据停更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外界又少了一个评估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数据。这在很多人心中也种下一连串疑问:青年失业情况是否已经糟糕到难以说出口?官方是否要借统计上的技术操作,美化数据以稳定大众信心?

造成这些疑问的直接原因是,眼下中国年轻人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艰难的环境即便没有官方数据,也不难感受到。

在这个“最难毕业季”中,中国媒体和社交平台上不断有报道和爆料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就业数据造假。有毕业生被“催就业”,不得不与皮包公司签就业合同,只为拿到毕业证;也有高校班主任面对学校指派的就业任务,明里暗里要求学生在就业调查中提供虚假信息。

8月初,中国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称,已经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教育部还公布各地举报电话和邮箱,承诺“举报一个、查处一个”。从官方“打假”就业数据的架势看,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这一波的青年失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疫情后整体缺乏活力,企业经营不佳、市场信心低落。另一方面,三年疫情后,一批前几年为规避就业而继续深造的年轻人集中踏入社会,加剧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

有学者认为,官方早前发布的青年失业率,已经是被低估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上月在《财新》发文指,就业市场状况不好时,大量劳动力会选择观望、等待,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这群“受挫的劳动力”或者“隐性失业群体”,通常被失业率统计忽略。

据这名学者获得的统计数据,今年3月中国城镇中16岁至24岁的人口有9600万,其中非劳动力占三分之二,达到6400万,当中包括4800万在校生,以及1600万非在校生。如果把躺平、啃老的“全职子女”计算为失业,青年失业率最高可达46.5%。

这虽然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数据,而16岁至24岁的失业青年,也只占整体失业人口中很小的比率,但这群人的困境,尤其是当中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面对就业的彷徨,不得不敲响警钟。

统计局的发布会没有透露,青年失业率的数据会停更到几时,也没有说明将如何调整统计方法,但做了一些暗示,比如会进一步研究毕业前找工作的学生,是否应纳入劳动力调查统计等。

统计方法改变后,可能如官方所说,“更好反映就业情况”。不过,经过这一轮的技术操作,无论失业率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已不是重点,更值得关心的是,是官方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又再次受质疑。此外,当这群经历过疫情全面洗礼的年轻人正式踏出校门时,迎接他们的是不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机遇,能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信心的社会。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