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卷不动的中国经济

时间:2022-08-17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京腔新韵

中国官方星期一(8月15日)公布7月经济数据,几乎所有重要指标都亮起了红灯,出乎很多人意料。

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上海、北京、吉林等地纷纷陷入封控或半封控,让中国经济面临重重困难。今年首六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仅录得2.5%增长,第二季GDP同比增幅滑落到0.4%。

眼看各地刚从上一轮疫情中缓过神,原以为经济能站稳脚跟、向好发展,没想到下半年开局不利,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消费,恢复的势头都逊于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由6月的3.9%回落至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也从6月的3.1%跌至2.7%。

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密集的政策刺激下仍不见起色。7月份,房地产投资下降12.3%,是今年以来最大降幅。

更令人担忧的是就业,虽然官方近几个月来不断强调要稳就业,但形势很不乐观。7月份,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9.9%,是官方公布这项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换言之,每五个中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

全面放缓的经济数据,给中共政治大年蒙上阴影。中国央行星期一出乎市场预期,宣布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以此刺激信贷,为疲弱的经济提供支撑。

不过,经济的低气压和市场的悲观情绪,并没有被这轮降息措施冲淡。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一份报告中直言,央行降息10个基点“太少、太晚”。

有分析师吐槽,现在不是钱不够,而是“老百姓不敢花钱,企业不敢投资”。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上星期五(8月12日)中国央行发布的主要金融数据中。

截至7月,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但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增量却显著减少。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人民币,下同,1380亿新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环比6月2.81万亿元的增幅,更是断崖式下跌。7月的社融增量也明显回落,仅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环比增量少了4.41万亿元。换句话说,央行正在努力“开水龙头”,但这些钱似乎没有什么人要。

冠病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经济曾一枝独秀,用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来形容,那就是“卷”(指事事都做到最优秀)。如今,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显露出“卷不动”的疲态。虽然经济放缓是全球现象,但中国经济的困难深具中国特色的矛盾。

首先,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济与防疫的矛盾。周而复始的冠病疫情,以及没有松动迹象“清零”政策,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生活。8月以来,海南、西藏、新疆等暑期旅游旺地暴发新一轮疫情,疫情到底能不能“清零”再度面对质疑。

中国领导层把“清零”视为政绩,担忧放松严苛的防疫会造成大范围感染。然而,疫情防控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损伤经济元气,成为经济政绩的绊脚石。海南疫情后,一名和家人滞留在三亚的同行在专栏中写道:“在放弃清零政策前,还是别费心尝试在中国旅行了。”放弃旅行、拒绝消费成为常态,若在防疫上继续“卷”下去,经济可能只能“躺平”。

其次,房地产泡沫的萎缩是加剧中国经济困境的另一因素,而眼下这场楼市危机要怎么解除也矛盾重重。无论是整体的经济,还是地方政府财政,现在都需要楼市回温;外界也担忧,前阵子爆发的停贷潮会冲击中国金融稳定,但失控多年的房价、开发商过度借贷的运营模式,也让官方在应对楼市危机时必须小心翼翼,防止又重回楼市无序发展的老路。吊诡的是,官方的这种担忧,市场也能清楚感受到,也更难以重拾对楼市的信心。

此外,经济疲弱的当下,中国急须恢复民营经济的活力,而高层对民企的不放心是否已经解除?答案也很不明朗。官方过去两年对互联网、教育等领域的民企祭出高压监管措施,重挫民企活力;如今经济受压,挽回民营领域的信心迫在眉睫,但放松监管与高层对各领域高压掌控的惯性相悖,这样的矛盾能否调和也是未知数。

眼下中国经济的困境,掺杂了不少政治因素,好些经济问题得用政治解决,这可能也是化解经济困境的最大难处;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经济一旦“躺平”,最终也会成为政治问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