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乌战争陷入僵局,本质上是多方“不彻底目标”相互叠加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俄乌战争已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冲突,而是成为检验欧洲能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的试金石。
俄乌战争的持续与不断复杂化,早已突破乌克兰与俄罗斯领土争端的简单范畴,演变成一个融合能源博弈、军事对抗以及制度竞争的复合型地缘冲突场域。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冲突中,美国、欧洲与俄罗斯三方之间的互动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其中,法、德两国采取“遏制—接触”并行的双轨战略。一方面,它们积极支持乌克兰抵御侵略;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避免俄罗斯走向崩溃。这一战略为俄乌战争的长期化,提供重要的解释视角。在这种看似矛盾的逻辑背后,实则蕴含着法德两国对欧洲地缘安全、经济稳定以及政治整合的深层考量,也是它们试图在“理想主义外交”与“现实主义生存”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动体现。
俄罗斯既是对手也是工具
法德对俄罗斯的态度始终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俄罗斯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以及2022年全面军事行动等事件,都让欧洲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但另一方面,一个“适度虚弱却仍有威胁”的俄罗斯,却能为欧洲带来重要的战略价值。
这种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持欧盟的内部团结上,为法德所倡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冷战结束后,北约一度陷入“存在意义危机”,欧盟内部也因各国利益分歧严重,难以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然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却在客观上强化欧洲的凝聚力。例如,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在能源领域展现出罕见的协调性,联合采购天然气便是有力的证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没有俄罗斯的威胁,欧洲或许早已陷入分裂的困境。当然,法德并不希望这种团结过度依赖美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呼吁建立“欧洲军”,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坚持完成北溪2号管道建设,这些举措都体现出法德试图以俄罗斯为“外部粘合剂”,同时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矛盾心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崩溃符合法德的利益。实际上,法德对俄罗斯政权崩溃的担忧程度远超美国。若俄罗斯陷入动荡,可能会产生三重严重冲击。
首先是核扩散风险。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库,约6000枚核弹头,一旦这些核武器失控,将直接对欧洲安全构成致命威胁。其次是移民潮冲击。欧洲在2015年叙利亚难民危机中,已经承受巨大压力,若俄罗斯发生动荡,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移民潮。据欧盟边境管理局估算,俄乌战争已导致超过80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欧洲,若再叠加俄罗斯移民,将远远超出欧洲的承受能力。再次是地缘权力真空带来的威胁。如果俄罗斯崩溃,中亚、高加索地区可能陷入混乱,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如车臣武装,可能会利用权力真空扩大活动范围。
此外,经济利益的隐秘纽带,也使得欧洲难以和俄罗斯彻底切割。尽管欧盟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但法德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从未彻底切断。2021年,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比高达55%,法国核电站依赖俄罗斯提供的浓缩铀,占需求量的20%。即便在战争爆发后,欧盟仍通过第三国,如土耳其、印度,间接进口俄油俄气。这种“制裁留后门”的做法,充分反映法德在安全与利益之间的无奈妥协。
俄乌战争陷入僵局,本质上是多方“不彻底目标”相互叠加的结果。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想削弱俄罗斯,又担心俄罗斯倒向中国;既想减少责任、降低投入,又害怕欧洲彻底独立。对于俄罗斯而言,它既希望通过战争重塑自身势力范围,又无力承受与西方全面决裂所带来的巨大代价。法德两国,既想展示对乌克兰的支持以维护自身价值观,又要防止战争外溢冲击自身利益。
面对俄乌战争,法德既想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又不得不向现实主义妥协。这种困境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破解。若战争持续下去,法德可能会面临更为严峻的选择:是继续在“削弱俄罗斯”与“避免其崩溃”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还是接受一个多极化的欧亚大陆?这一答案或许将决定欧洲未来的命运——欧洲是成为全球棋局中的独立玩家,还是沦为大国竞争的战场。
在此背景下,俄乌战争已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冲突,而是成为检验欧洲能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的试金石。这条道路的终点,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胜利或失败,而是在大国时代对欧洲角色的重新定义。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