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过去几年政局平稳,街上少了很多政治动员活动。不过,我上周末到港岛办事,发现竟然有政团在马路边设置多个街站,场面颇为热闹。

好奇一看,原来香港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将于今年12月7日举行,在投票的半年前,即今年6月2日之前就不再接受新选民登记申请。该政团于是派工作人员在街上宣传,并热心协助港人登记做选民,以便在年底投票选出下一届立法会议员。

香港1997年回归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保持50年不变,几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选举。2019年修例风波后,北京整顿香港的政治选举制度,强调爱国者治港,先后在2021年和2023年举行立法会和区议会换届选举。

港府在这两次改制后的选举都全力“谷票”(即强力催票),例如2021年的立法会选举,单计宣传选举开支已高达1亿港元。

在前年的区议会选举,官方的宣传行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宣传广告铺天盖地,除了各部门空群而出派传单,也首次资助长者中心安排接送长者投票,并于投票日前夕举办“区选缤纷日”,全港电视台联播“共建美好社区大汇演”。

然而,由于反对派被排斥参选,加上许多港人移民,2021年立法会选举的最终投票率只有30.2%。而2023年区议会选举日即使投票时间延长,地方选区投票率也只有27.54%,是区议会制度成立以来历届最低。

香港将于今年12月举行改制后的第二次立法会换届选举,外界普遍关注这次投票率能否提高。早前港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出席立法会会议时,公开表明官方没有为投票率订立硬指标。

但香港《信报》4月初引述北京消息指出,这次选举投票率不低于30%才算合理。有香港资深建制派人士也认为,2021年立会改制后首届立会选举的投票率达到三成,属于可接受范围。而2023年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只有27%,新一届立会选举投票率若继续走下坡,恐怕很难交代。

要提高投票率,一个方法是鼓励更多市民登记做选民,到了投票日再动员他们投票。港府日前公布预留18.3亿港元,用作今年举行的选举委员会补选及立法会换届选举,意味着会投放大量资源展开一系列宣传工作,反映官方对年底的立法会选举仍然高度重视。

随着立法会选举逼近,港府上星期五(4月25日)宣布启动选民登记运动,在全港不同地点设立流动选民登记站,方便市民即场提交登记申请。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翌日更率领一众高官,前往铜锣湾的选民登记街站,呼吁市民踊跃办理选民登记手续。

陈国基同日也向全体公务员发信,呼吁大家及家属积极在6月2日截止日前登记为选民,并于年底的选举日踊跃投票,以身作则履行公民责任。

选民登记向来是选举的前哨战,香港建制派政团以前往往会提前搜集新登记选民资料。据网媒“香港01”报道,部分地区人士上月收到指示,每人需要呈交30至50个新选民登记或更改资料登记。

然而,近年香港政治生态重塑,政治议题热度大减,不少地区人士私下埋怨要交新登记选民愈见困难。报道指出,事隔一个月,据了解多人首轮任务不达标,经考虑后有关指标可能撤销,仅呼吁多做选民登记的工作。

事实上,目前香港鼓励选民登记及投票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做。去年香港的选民总人数只有421万人,比2023年少12万人,是连续三年减少。其中30岁以下年轻选民人数更减至47万8000人,比2020年的高峰大减三成半。

香港选举的投票率持续低迷,除了民主派支持者抵制新的选举制度,另一个原因是以往立法会选举是“黄蓝对决”,选举气氛高涨,市民认为有必要投票支持心仪的政党。目前香港政治气氛缓和,加上参选人全是建制派背景,建制派支持者多不在意议席最终花落谁家,感觉投不投票也没有分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投票率高低与地区治理好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多数香港人最关心的,是当选的立法会议员能否发挥咨议服务职能,既配合又能监督政府有效施政。换言之,港府没有必要过度介意投票率高低,反而应思考如何鼓励有水平的从政人士出来参选,组成有所作为的新一届议会。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